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含解析 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47: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对应学生用书第282页)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5)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 2.过程

(1)爆发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

(2)第一阶段:1914年8月至1916年底。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结束: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1)后果: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非战公约》: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国际联盟

(1)成立: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战场 西欧 扩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转折 —— 反攻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库尔斯克战役 北非 东欧 阿拉曼战役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莫斯科战役、斯犯条约》,突袭苏联 太平洋战场 3.影响 日军突袭珍珠港 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海战 瓜岛战役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

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表现

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

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 (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20世纪70年代

①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

②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2)20世纪80年代

①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②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