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作业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2:14: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9-4、某海洋工程预计填海面积为15hm2,现状调查该海域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60mgC/m2.d。已知浮游植物含碳率为 8.0%,滤食性动物营养层次为1.05,有机碳含量为4.6%,生态效率为15.9%。分别用营养动态模式和能流分析模式计算滤食性软体动物的鲜组织年产量。

解:15hm2=15*104m2, (1)能流分析模式:

滤食性软体动物年产碳量=0.1*年初级产碳量=0.1*160*365*15*104m2=8.76t, C=8.76/0.046=190.4t .

(2)营养动态模式

即运用Parsons T R & 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式系估算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阶层生物的生产量B为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以年初级产碳量除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求得,n为估算对象的营养级数。

C=Ben,浮游植物年产量为87.6t/0.08=1095t,生态效率为15.9%,滤食性动物营养层次n为1.05, B=1095*0.159^1.05 = 158.8t

第十章

10-1、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的目标、内容和程序 ?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环境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广,数据需求量大,要使用多种模型方法。通常,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

? 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 城市环境规划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它实际上是由诸多环境要素规划如水体 、大气 、固体废物和

噪声等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要素规划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般来说,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可概括为:通过对拟规划城市的环境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该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通过对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工作,确定该城市的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这也指导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的产生,一系列的规划势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行业发展结构和投资状况;这使得从环境目标、投资能力等方面分别构成了系统的反馈环,促使规划制订者对已初步形成的规划内容进行修正调节,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10-2、城市环境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现状调查及其在问题

10-3、城市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 环境预测与规划

? 1.确定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2.开发区及规划小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 3.开发区经济发展结构及投资预算分析。

? 4.环境污染预测——大气、水 、固废、土壤和噪声污染预测。

? 5.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大气、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等。 ?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设计。 ? 7.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 8.开发区工业与城镇布局调整规划。 ? 9.开发区交通规划。 ? 10.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建议。

10-4、开发区环境规划

? 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 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为:①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性研究,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

略、环境保护战略 以及全局性的宏观决策;②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方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研究;③制定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10-5、社区环境规划

10-6、乡镇环境规划

第十一章

11-1、生态城市及其内涵

城市既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巨系统,该系统同时受到自然和人工的控制,而且是在自然控制的大背景下发展运动着。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质,就是确保这个巨系统的发展运动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

1、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它的消费者比较集中,而生产者和分解者不足,不能产生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也不能完全处理自身产生的废弃物,而是从周围更大的生态系统中获取居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原料、燃料、食物及其它物质和能量,同时又排放到周围系统中进行分解和还原。

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取向,分析人类的发展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从开发利用、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三个阶段。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从主宰自然走向协调相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强调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合作,最终实现两者的共同繁荣。

3、人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生态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一切手段,为人类自身创造一个经济高效、生产与生活活动适宜、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生存环境。通过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使物质、能量和信息得到高效利用,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群落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4、生态城市作为理想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生态化时代的渴求。城市化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建设生态城市,走城乡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生态城市与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相比,在抑制生态退化,改善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市民素质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功效,但在理念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理想,生态城市强调对自然规律和价值的认同。

11-2、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良性循环的自然平台:

自然保留地面积、市域土地开发强度、单位化肥使用量、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污染物达标排放处理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发达高效的经济系统: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农业产业化比例、科技进步贡献率、市域人均GDP、市域土地产出率、万元GDP能耗、单位GDP耗水量; 文明健全的社会体系:

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期望寿命、市区人口密度、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卫生达标率、刑事案件发生率、科教投资占GDP比重、万人具有高等学历人数、人均受教育程度、市区人均道路面积、农村水电气集中供给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住宅小区物业化管理率。

11-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 (一)全方位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1、生态环境规划是充分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学原理的崭新的城市规划,必然采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手段;

2、生态环境规划是生态经济学的具体实践,其编制必须与国民经济计划各专项规划相结合; 3、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其规划的编制应该采用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1)、卫星遥感监测技术(RS); (2)、地理信息系统(GIS);

(3)、 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4)、现代化的制图手段与计算机模拟演示。 (二)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

1、资料调研与普查; 2、卫星遥感监测; 3、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 4、评价市域生态化现状; 5、指标体系建立与应用; 6、编制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7、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8、提出优先发展项目与示范工程; 9、制图与演示系统设计; 10、制定保障措施; 11、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11-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 1、编制目的意义

2、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调查与评价 (1)自然与社会经济现状调查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述

(3)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4)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5)生态旅游业建设规划 (6)知识型产业建设规划

(3)卫星遥感监测与生态要素变化趋势分析6、市域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4)生态化程度现状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1)市域空间景观生态分区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3、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优势分析 (2)社会经济建设成就 (3)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4、总体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2)指导原则

(3)总体规划目标与阶段目标 (4)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5、市域生态产业建设规划 (1)生态经济区划 (2)主导生态产业构筑框架

11-5、生态经济建设规划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

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

(2)自然保护区与自然保留地建设规划 (3)海岸线与岛屿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4)市域水体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5)市域交通网络景观生态建设规划 7、市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8、中心市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9、城镇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0、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11、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11、滨海区域生态建设规划 12、优先发展项目与示范工程 14、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与监控体系 15、建设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企业要走生态之路,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的同时,坚持以建立绿色企业经营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形式上。正是基于此,现代企业经营目标是在生态经济约束下的企业经营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只有寻找到有效实现“生态管理”和“生态管理经济”的路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真正建成生态型企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1、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2、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3、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既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4、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