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6:37: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在空间上的表现;
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填写学案,分析各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及问题
2.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统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表现及地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时期 生产力水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类听天由命,依赖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采猎文明时期 低下且发展和崇拜自然 图6.1 能力微弱,与环境保持原始平缓慢 朝拜太阳神图6.2 弋射、收获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农业文明时期 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很大提高 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案例探究 玛雅文明的消失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工业文明时期 极大地发展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主宰,征服自然 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衡关系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
步扩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P92 活动参与
(一)、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却隐藏着重大的环境问题。 (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①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二)、(1)图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反映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图6.6“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
(2)原始的刀耕火种主要是砍伐森林和烧荒之后获得小块平整的土地,种植作物;工业社会时期对人类土地利用的范围和强度都增加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尽管对自然景观有所破坏,但由于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能够恢复。但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如果是在热带雨林地区,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的大规模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
中。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P93 读图思考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