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6:3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拇耍?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

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 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