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48: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复习提纲
第一章 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发生、发展以及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关于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的学科。 2.学习这门学科要掌握的三个核心问题: (1)学前儿童是否要学习数学 (2)学前儿童有没有可能学习数学 (3)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3.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依赖于动作、依赖于具体事物。整个学前期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占主要地位。
4.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6个):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由同化(将外部环境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到顺应(改变已有的认知环境以适应环境);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5.学前儿童学习数学需要有哪些心理准备? 首先是逻辑观念准备 (1)一一对应观念 (2)序列观念 (3)类包含观念
其次是抽象思维能力准备,即学前儿童通过动作把头脑中的表象抽象出来 这些心理准备为学前儿童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可能性。 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课本P6) 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2)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3)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数学学习。
8. 数学思维的特点有:(1)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2)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3)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4)数学思维追求的是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合理性。
9.数学知识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应用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七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操作法;讨论法;游戏法;寻找法;引导发现法 2.运用操作法时要注意的问题:(1)材料要丰富(2)明确操作目的和要求(3)语言指导(明确规则)(4)评价操作结果(5)不同年龄要求不同(6)与其他方
法有机结合
3.运用操作法的意义:有利于幼儿直观形象的感知数学的概念;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4.游戏法的种类:
操作性数学游戏:图形宝宝回家 情节性数学游戏:猫抓鱼游戏 竞赛性数学游戏:更适合中大班
运动性数学游戏:投沙包(5个投中3个) 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奇妙的口袋 数学智力游戏
5.启发探索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数学初步知识直接讲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索数学初步知识。
6.操作法:是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
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和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其中,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又分为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两类。
8.“一一对应”教学的一般方法有四个,即:重叠比较、并放比较、连线比较、游戏活动中比较。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1. 目标制定的依据:(1)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有共同特点与规律。 “完整儿童”----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2)社会的要求(3)学科的特点(4)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总的任务要求;年龄阶段目标----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小、中、大班);教育活动目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目标
3.目标的分类结构:(1)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认知、情感态度和操作技能三方面:认知领域: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领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态度、习惯等;操作技能:操作、使用材料的能力以及学会相关的动作技能(2)按内容分类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5.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1)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2)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3)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 (4)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
6.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系列性原则。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重视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和多感官体验操作
重视提供基于情境的数学学习和交流情境学习: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而进行的学习 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 重视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的培养
儿童非正式数学能力主要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获得的关于数量的观念与方法 2.守恒: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正确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1.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2.对学前儿童进行感知集合教育的意义: 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感知集合(笼统)--感知集合(精确)--学会计数、掌握数概念 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3.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
2-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3-4岁儿童已经儿童已逐步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
4-5岁儿童已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元素,并能初步理解集和子集的关系。 5-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4.分类教学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