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15 选用_仿用_变换句式(含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23: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十五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

命题形式 命题特点 1.多为主观题。仿用句式的常见题型主要有命题(话仿用句式、变换句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题)式、自由(开放)式和对联式;变换句式常见题型主要包括长短句变换、重组句子、整散句变换和语体变换等 命题趋势 1.全国卷对此考点的考查较少,但也要适当训练 2.2018年可能有个2.选材时代感强。所选背景材料大都贴近生活实际,别自主命题省份试更加注重人文性、实用性,关注文化内涵 3.综合性较强。一般与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生动结合在一起考查 题涉及该考点,一般要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1.(2016·山东卷)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干来看,“拖延症”的表现为“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据此可分析出“拖延症”的危害:会使计划落空,会使理想付诸东流,会使本来可以成功的事情失败,而且会使人明知犯了错误还不改正。答题时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上述危害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2.(2015·湖北卷)仿照示例,从下列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要求:①立意积极;②语句整齐;③不超过20字;④构字、组词不在答题卡上单独列出,包含于感想之中即可。(4分)

构字部件:禾 口 日 又 月 言 构字词示例:+又→友→友善

感想示例:行友善营造温馨社会 讲真诚建设美好家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看清构字部件,选取恰当部件,构成汉字并组词,这一步非常简单;其次,根据所给例句,进行思维发散,写出立意积极的句子;最后,要注意所写语句要简洁,不能超过20字。

【答案】 (示例一)(日+月→明→文明)创文明社会 ..建和谐中国

(示例二)(禾+日→香→书香)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事理 沐浴书香养成高尚人格 ..3.(2015·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对供选择的汉字的文化意蕴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分析所给例句,明确其写作思路,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诗句、修辞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相关词语连缀成一段文字。

【答案】 (示例)“山”在甲骨文中像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群峰的线描,“山”在“宗”的上面就构成“崇高”的“崇”。“山”在中华文化中是高大、稳健、仁爱的象征,固有“仁者乐山”之说,“山不厌高”则表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气度。

4.(2015·山东卷)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5.(2014·重庆卷)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4分)

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人生的扣子”为中心,写了一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总结说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重要性。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

【答案】 (示例)就像盖高楼打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处地基打不好,后面的地基就不稳固;人生的地基从一开始就要打好。

考点1 仿用句式(含修辞)

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仿照给定的(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同一话题的新句子。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仿写句子的常见题型一般分为三种:命题(话题)式、自由(开放)式和对联式。

命题(话题)式 命题(话题)式仿写,即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以同一话题或另外提出新的命题内容(即话题),按例句格式进行仿写。

[典题试做]

1.(2014·湖北卷)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

)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

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从:跟随)(比:并列)

(北:相背)(化:变化)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人形颠倒表变化

二人排齐向右站 亲密并列肩比肩

【解析】 第一步,审清例句。“比”“化”“从”“北”均为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它们的字义与形体结构联系紧密,例句运用七字句描述了“比”和“化”的形义关系:“二人排齐向右站,亲密并列肩比肩”形象生动地解读了“比”的“并列”之义;“左人正立右倒画,人形颠倒表变化”形象生动地解读了“化”的“变化”之义。两个

解释描述合理,且均押韵。

第二步,分析“从”“北”形义关系。“从”即“跟随”之义,而字形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后面;“北”即“相背”之义,而字形是两人相背而立。

第三步,组织仿写。仿照例句运用两个七字句来分别表达“从”“北”的形义关系。注意押韵。

【答案】 (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方法归纳]

解答命题(话题)式仿写题的“4方法”

1.审清被仿写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句要与被仿写句句式(如例句结构、思想感情等)保持一致。如[典题试做]句中,例句是两个七字句,所以仿写句也必须是两个七字句。

2.分析被仿写句的修辞特点,仿写句要与被仿写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保持一致。 3.看清题中要求仿写的话题,不要脱离题目要求另立话题。

4.依据仿写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如[典题试做],看清“从”和“北”的形义关系,合理想象,“从”两人同方向,一人跟着另一人,即“跟随”的意思。“北”字形是两人相背而立,字义是“相背”。

自由开放式 自由(开放)式仿写是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不设定话题,不限定仿写内容,只对句式或修辞手法作相应的要求。

[典题试做]

2.(2012·全国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注意句式特点,做到形似。答案要和例句一样,句式为“××在……,意在……:学会……;××于……,意在……:不要……”。

第二步:做到神似。选择两个其他的事物,透过这两种事物的具体表现,表达某种哲理。 第三步:注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