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4:43: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重点难点]

一、概念: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特点多表现为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 二、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

(一) 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和单核-巨细胞组

织。

(二)血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包括多能祖细胞和 淋巴系祖细胞。多能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分为T、B淋巴细胞。 三、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红细胞运输O2和CO2,白细胞种类多,功能各异,具体见教材。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一、血液病分类:具体见教材。 二、护理评估:具体见教材。

第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重点难点]

一、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具体内容见第三节。 二、出血或出血倾向

(一)出血表现:皮肤、鼻腔、龄龈和眼底出血多见,其次为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多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多表现为内脏、肌肉、关节腔出血等。

(二)护理评估: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具体内容见教材。 (三)常见护理诊断护、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见教材。 三、继发感染

(一)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白细胞数量减少和质量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等。 (二)表现:继发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身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感染部位为口腔粘膜、咽及扁桃体、肺部、泌尿道以及肛周皮肤,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继发感染是白血病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护理评估: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 常见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见教材。 四、骨关节疼痛: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液病 2.贫血 3.全能干细胞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5.出血倾向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运输气体 B、产生抗体 C、吞噬异物 D、抗过敏、抗寄生虫 E、释放组胺及肝素 2.鼻出血的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

A、可用干棉球塞住鼻腔压迫止血 B、使用冰袋放在前额部,以促进血管收缩 C、出血不止可用油纱条作后鼻孔填塞术 D、术后定时用无菌石蜡油滴入,使粘膜湿润 E、嘱患者可用手挖鼻痂,以防呼吸不畅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高热病人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 A、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B、可少量多餐,多饮水

C、出汗多时应补充含糖饮料 D、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

E、发热时每日液量以3000毫升左右为宜 2.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 )

A、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B、关节腔出血 C、内脏出血 D、肌肉血肿 E、颅内出血 三、简答题

1.简述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2.血液病患者如何预防继发感染?

第三节 贫 血

[重点难点]

一、概述

(一)定义: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红细胞压积最低值男性为40%容积,女性为35%容积均可诊断为贫血。 (二)贫血的分类 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

3

(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μm,MCH>32pg,MCHC320-350g/L。

(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80-100μm3,MCH26-32pg,MCHC310-350g/L。

3

(3) 小细胞性贫血:MCV<100μm,MCH<26pg,MCHC310-350g/L。 2.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细胞成熟障碍。 (2)红细胞破坏过多: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异常;血红蛋白异常;卟啉代谢异常。红细胞外来因素: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其他。

1

(3)失血:常见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常为贫血最常见和出现最早的症状。 2.皮肤、粘膜表现: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

3.神经肌肉系统表现:病人常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4.心血管系统表现:轻度贫血对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中度贫血者体力活动后可出现心悸、气短;严重贫血者轻微活动后可发生呼吸困难。 5.消化系统表现 6.泌尿生殖系统 7.其他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病因检查。具体内容见教材。 (五)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

2.药物治疗:应根据贫血的发病机制,合理使用抗贫血药。具体内容见教材。

3.对症和支持治疗:输血是对症治疗的主要措施,但长期多次输血有引起铁负荷过重或出现继发性血色病的可能。 4.其他

二、缺铁性贫血

(一)定义: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正常成人体内铁总量约为3.0—4.5克,其中约67%组成血红蛋白。铁的来源和吸收:铁主要来源于食物。正常人制造新生红细胞每天需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约1—1.5mg。正常男性每天排泄铁不超过1mg,女性每天排泄1—1.5mg,主要由粪便排泄。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不良

3.铁损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贫血的表现

2.含铁酶及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的表现:营养缺乏;粘膜损害;胃酸缺乏及胃功能紊乱;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3.生化检查:血清铁在500μg/L,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大于360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六)诊断要点:包括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明确病因或原发病。临床上将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个阶段。具体内容见教材。

(七)治疗要点:病因治疗;铁剂治疗:补充铁剂以口服方法作为首选。中药治疗。 (八)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有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