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格兰仕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6:53: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比较优势与发展优势理论

首先,文章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先发优势理论 三、后发优势理论 四、格兰仕的案例分析。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接下来介绍一下比较优势理论的定义

定义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即“良莠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

当然,该理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理论前提条件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的形式; (4)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5)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

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普遍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

举个例子:

如大学教授一般都要聘请助教,专门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辅导,负责批阅学生的作业,同时还要帮助教授做好讲授课程的有关准备工作。但我们知道,一位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完全可以在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兼顾这些工作,而且教授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们的收益一定会更大、更多。又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除了能够给病人动手术以外,肯定还完全能够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完全能够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作各方面准备。但外科大夫往往都要专门聘请护士小姐。再如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除了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外,还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文件的打印,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等,公司经理们更应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和打字员。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

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多。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理论。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等马对齐王完全优势的上等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上、中等马对付齐王的中、下等马,结果稳赢。

当然许多理论都存在缺陷,比较优势理论也不例外。

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硬伤”,或者说,存在理论分析上的“死角”。这是因为,在李嘉图的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

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

一旦出现 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人们惊异地看到,李嘉图陷入了

“此优为彼优,无甚可择!”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权轻?”的尴尬境地。

二.先发优势理论

定义 在高技术产业中,企业往往会为了成为第一个开发出革命性新产品而竞争,亦即竞争成为先行者。从定义上讲,先行者对于革命性的产品居垄断地位。如果新的产品满足了顾客未能满足的需求并且需求很大,则先行者可以获得极大的收入和利润。所谓先发优势即是领先技术和产品带来的持久的竞争优势。

先发优势的源泉 先发者获得的优势主要来自5个方面:

第一,先行者有机会探索网络效应和正反馈回路,封杀竞争对手的技术。 第二,先行者可以建立重要的品牌忠诚度,后来者很难打破。

第三,先行者可能有机会限于竞争对手实现销售,通过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实现成本优势。

第四,先行者为使用它的顾客创造了转换成本,后来者很难从先行者手中夺取。 第五,先行者可能积累起关于顾客需求、分销渠道、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等等的有价值的知识。

先发者的劣势 先发者也面临先发劣势和风险。

首先,先行者需要承担重大的“领先成本”,而后来者则不必。

其次,类似地,先行者更容易犯错误,因为新市场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后来者可以从先行者的错误中学习,对产品进行改善,向市场上投放品质更佳的产品,夺取先行者的市场份额。

再次,先行者可能冒错误配置资源和能力的风险,因为他们面对的顾客并不具备大众市场的特性。

最后,先行者可能错误地投资于二流的或落伍的技术。

三.后发优势理论

一、 什么是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Second-mover adva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动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研发成本优势、行业风险把握优势等。 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市场进入次序优势,包括先动优势和后发优势。

其中先动优势是指企业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进入市场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或竞争优势。

二、后发优势存在于三个方面

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后动者可能会在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顾客教育、员工培训、政府审批、基础投资等很多方面比先动者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益。

(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由于市场初期,技术和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discontinuities)往往导致先动者的错误决策,而后动者可以从先动者的错误中吸取这些教训,不再犯先动者曾经犯过的错误。

(3)在位者惯性: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组织僵化,企业不愿引进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不愿改革,而后动者作为一个追赶者,时刻都想抓住机遇从而取代先动者的地位,因而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产品等都进行大量的革新,从而在与先动者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后发优势的来源

汤姆森等人也对后发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把后发优势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开拓性的先动者地位比后动者地位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大得多,而且先动者几乎没有获得什么经验曲线效应。

(2)由于技术变革速度很快,早期投资的设备和技术会很快过时,而后动者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由于顾客对先动者的忠诚度很弱,后动者很容易就能打开市场。 (4)先动者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技术和经验可能轻易地被模仿甚至超过。

对于后发优势,举个通俗的例子

四、\小猪\抢食——后发优势

故事介绍

笼子里有两只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他们每天要为吃食问题奔忙着。因为这是个奇特的笼子,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要想好好吃顿饱饭,就得从笼子的一头跑到另一头。

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现在的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