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大全及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39: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海无涯苦作舟!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定情镜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4.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答: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5.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1.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 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感觉 知觉

心理 认知过程

记忆 过程

想象 思维

人情绪情感过程 喜哀乐爱憎惧 的 意志过程

心动机 理

心理动力 需要 兴趣 个性

世界观 能力 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2.大致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1.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外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2.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也提高。 3.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增强。他们对于不同国

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示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他们 对于高科技产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 (3)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

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 (4)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具体的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使大

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理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

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我们更需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新现象、新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章 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答: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依据学习内容分类的。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2.斯金纳如何定义强化?他认为强化的方式有哪些? 答:强化--是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强化的方式:

(1)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

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即时强化优于延时强化)

(2)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是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

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

3.格式塔学派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答:该理论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型)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在于顿悟而不是试误。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答: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1)代表性学习:最低层次的学习

学海无涯苦作舟!

(2)概念学习:概念的发现、概念的同化

(3)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还有较高层次的发现学习。 5.人本主义是如何认识学习的? 1.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2.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什么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怎样实现的?

答: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是通过:(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等过程来实现的。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如何理解学习?(略)

答: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既有穿行处理的过程,又有并行处理的过程。

8.建构主义学习观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1.知识观:知识相对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理解)。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观被誉为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9.加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答:(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0.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答: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1.广义知识的概念,什么是陈述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答:广义知识--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指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什么是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怎样表征的? 答: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或图式来表征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3.举例说明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答:命题例子:“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命题网络例子:金丝雀是金丝雀吗? 金丝雀是鸟吗?

金丝雀是动物吗? 图示例子:去舞厅跳舞。

4.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有何不同? 答: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者进行重新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

(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

(1)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继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程序性知识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5.什么是同化?用同化理论解释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答:同化—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即原有观念同化新观念的过程。 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6.策略性知识在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如何?

答: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前者是对外的,后者是对内的。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7.在学习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 答:(一)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2)流程图;(3)模式或模型图;(4)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1)一览表; (2)双向表 (二)精细加工策略

1.做笔记; 2.提问; 3.生成性学习; 4.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8.什么是运动技能?它如何分类?

答:(一)运动技能--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解) 1.连续—断续 2.精细---强壮 3.内反馈---外反馈 4.简单---复杂 9.运动技能是怎样形成的?

答:运动技能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形成。 10.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五章 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1.举例说明什么叫迁移?

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强调迁调的作用。“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也可以从迁移的角度加以理解。 2.什么是正迁移?什么是负迁移?

答:正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 3.比较传统迁移理论的异同

答: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一般性的思维技能,通过训练这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发生迁移的。迁移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发生是无条件、自动的。

桑代克--共同要素说:认为前后两次的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必须存在相同要素。如果学习内容中元素间的一对一的对应相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越大。相同因素越少,迁移效果越小。没有相同因素则迁移不会发生。 贾德--经验类化说:认为桑代克所强调的共同因素并不是是迁移的充分条件,它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产生迁移的关键却是的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内化。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转换说:迁移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掌握原理和经验的概括化,而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之间关系的觉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哈洛--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是先前习得的态度倾向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者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就有利于迁移。在先行学习中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也会在后继学习中促进迁移的产生。

鲁宾斯坦--分析--概括说: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概况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和相似的条件。这种概况和分析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学习者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其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分析程度。 4.试阐述现代迁移理论研究的缺陷

答:1.现有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只适用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而策略性知识的迁移也只有元认知迁移理论可以给与合理解释,所有理论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已有的迁移研究主要局限于只是学习,而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

3.对主题因素和情景因素及其相会作用以及非智力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研究也待进一步深入。 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1)分析概括的能力(2)元认知策略

4.定势的作用

6.论述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答: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学会学习(为迁移而教)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时代性、迁移的价值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网络化原则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1)知识的传授要遵从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原则 (2)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1)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②在多种情境中应用知识,帮助学生累积迁移的经验;③当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解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并具有丰富的迁移体验以后,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概况的能力;④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7.试阐述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关于迁移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什么是问题?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的?

答:问题--在心理学上是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而必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由三要素构成: (1)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问题条件的描述) (2)目标: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障碍

2.问题是如何分类的?

答:(1)按问题解决的目的是否明确,分为: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按层次和水平,分为: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3)根据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受对手解题活动影响,分为: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4)根据解决问题者对所解决的问题占有相关知识的多少,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与语义贫乏的问题

3.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哪些特点?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是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1)问题情境性(2)目标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过程有哪些主要观点? 答:(一)早期问题解决模式的主要观点: 学派名称

代表人

基本主张

将问题解决过程看做一种联结过程,在此过程中,联结桑代克 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问题得以主义

华生

解决;反之,不适宜的联系逐渐消退,问题就无法解决。

格式考夫卡 认为问题解决事对情境的整体理解,是旧结构的豁塔学苛勒 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形成,强调问题解决的“顿派 魏特默

悟”性质。

杜威(1)遭遇疑难或困惑;(2)确定疑难的关键之所在;五步杜威 (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各种假设分析评模式

鉴,选出最佳假设;(5)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二)现代问题解决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解决问题的核心) ①提取背景命题; ②运用推理规则; ③采用一定策略; ④解答之后的检验。

2.吉尔福特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 在记忆贮存的基础上,来自环境和来自身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后,利用记忆贮存对进入头脑的信息进行认知,即辨别其存在和认识其性质。然后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即运用求异和求同两种思维形式。来自记忆贮存的许多信息在沿途中都在受到评价,因此,在获得理想的问题解决办法之前,可能会有一系列循环往复。 5.试分析与评价问题的解决模式(略) 6.影响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时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中等程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促进问题解决应当掌握哪些策略?

答:(一)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这种策略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实际上行不通。

(二)启发策略: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是人们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从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的策略。

2.目标递归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

8.如何界定创造力?创造要经历那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