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8:13: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各项教育工作的重要追求。

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面对未来挑战?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对指导课程改革、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教育趋势。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已经从1.0迈向3.0 的立体课程,关注于回应所有孩子的学习需求,丰富孩子的学习经历,学科之间逻辑严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呼应。

二、幼儿园课程现状及问题

目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不断被大家重视和遵循。对幼儿活动过程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策略正在不断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正在不断提高,课程在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无视幼儿园课程的专业性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课程准入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无视儿童全面发展和幼儿园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设置随意;无视《指南》精神,迁就各方面不合理要求,出现“小学化”倾向和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过分强调“园本”“ 特色”或“与众不同”。 有些地区过分强调“一园一特色”,造成课程内容不均衡,领域残缺,未能从“育人”的目标框架考虑幼儿的全面发展。东拼西凑实施所谓“园本课程”,既无科学性,又缺少逻辑性,更无法谈及课程结构的均衡与全面 。

无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立场,一面抱怨学前教育课程变换太快,一面积极跟风。无视园情,不能理解课程结构之间的逻辑与层次关系,照抄照搬他园课程方案,或任意夸大宣传和使用国外课程方案,并以此为噱头。

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与幼儿园总体的课程目标内涵对应不紧密。幼儿园课程内容总体框架,与幼儿培养目标和幼儿园课程目标挂钩不够紧密,未能充分考虑幼儿园实际,地域特征,园所文化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及幼儿需求 。

部分园所课程领导者缺乏课程领导与管理能力。没有正确、全面地把握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忽视了一日生活中运动、生活与游戏,忽视了身边的、自然的、社会的、家庭的“活”教育资源。虽有“ 一日活动皆课程”和“课程即幼儿经

验”的理念,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不经意间把课程内容窄化为“上课”或幼儿相关的学习经验 。

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关注于每一个儿童的需求,关注与全面发展与均衡发展 ,关注与儿童的经验与生活,关注于课程之间的逻辑与层次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指向

核心素养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性与引领性。如何围绕核心素养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成为撬动教育质量改革的原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虽然是指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明确把幼儿园囊括其中,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与《纲要》和《指南》中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维度、目标相呼应。

幼儿园以此为指向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形成“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与价值判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幼儿园课程应该指向每个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育要“一切为了孩子”, 幼儿园课程也要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幼儿园的课程要首先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就应有因材施教的功能,以发挥个人多元智慧的理想,思考如何在有教无类的原则下,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适性发展,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与核心素养指向维度相统一,此乃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二是幼儿园课程应该指向儿童全面整体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整体的,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各项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环境的设置等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基于儿童发展的整合观,注重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儿童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再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南》中不同的发展目标是所有儿童共同发展的方向,是六大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的具体体现。幼儿园课程目标要确保方向性,与国家及地方课程总体目标保持一致,落实在阶段性目标中要考虑横向上全面,纵向上有序,内容的选择要与目标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幼儿阶段核心素养的萌芽。

三是幼儿园课程应该围绕生活。

什么是幼儿园的课程?张雪门 、陈鹤琴、陶行知先生主张:课程是能够给3~6岁儿童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儿童的生活就是教育,儿童的生活进程就是幼稚园的课程。《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中也强调“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关注幼儿自己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核心素养关注“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些目标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生活” ,在生活中认识社会,处理关系,体验情感,学会劳动,解决问题,运用技术,感受美好,担当责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生活,课程实施途径就是在生活中,课程资源即“大自然、大社会”这

些活教材。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课程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这种生活是能体现幼儿生命成长诉求的。

四、课程应指向儿童自主创新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他们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接受信息、储存信息,按要求提供和操作信息,并做出反应。建构性学习最符合幼儿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能,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最为吻合的教育理念。

总之,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是遵循教育规律,把幼儿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年龄段、各领域具体目标和任务,加强横向领域与纵向年龄段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编织成一张指向儿童健康、全面、和谐、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网络,有力推动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生根发芽,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