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期8月周练试题4(无答案) 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1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8月周练试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乎?”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解释加粗的词。

①楚人以晏子短 以: ②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 ③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不肖: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晏子使楚 B.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C.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D.使子为使 (3)写出文中涉及的成语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你认为晏子的反击最有力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反击最有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齐之习辞者也( ) ②今方来( ) ③何坐( ) ④缚者曷为者也( ) (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4)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5)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3. 阅读《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回答问题

记得那是十二月,当八十年代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进修。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所有的学生领教过什么叫‘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这位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我说:“概括地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我说:“我坦诚地告诉先生,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了竖大拇指。 教授两手插入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看教授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那张脸,慢慢地说:“先生,我没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教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来自北京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飞。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种几乎凝固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位台湾同学。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连眼皮也不眨一下,冷冷地慢慢地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目前,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暂时还不是最重要的。”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来,目前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才是他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教授挪了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光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地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要承受的这类刁难。”教授倏地站起身,离开讲台向我走来。我这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放在我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上讲台,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我们俩不约而同地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 年12月,地点是 国巴黎十二大学。 (2)文章“海峡上搭起桥来”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对话时,答问要机敏,要有针对性,也要注意双方的身份。试以文章中“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为例,说明“我”的答问好在哪里。

(4)对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件事,你有何感想? (5)结尾一段耐人寻味。试从内容和表达的角度,谈谈“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