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32: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游记》教学设计

李岛

导读设计:

一、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介绍你了解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2.作家补充介绍。吴承恩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 “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60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晚年写了《西游记》。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3.成书情况补充介绍。《西游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即今印度)取佛经这一真实事件。为了求解经义,玄奘出游17年,行程数万里,九死一生,历尽艰难险阻,取回佛经657部。他传奇式的经历,在异域的奇特见闻以及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玄奘回国后,曾奉皇帝命令口述沿途见闻,后由其门徒辑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后,佛教徒为了扩大影响而对取经故事着力渲染,使之日益神奇。到了元代,西游故事基本定型。吴承恩正是在上述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写出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4.以小组为单位,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用多

媒体展示下面内容,进一步明确全书的内容结构。

《西游记》共100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全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由、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把数十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其中大闹三界是序幕,取经缘由是过渡,西天取经是主体。 二、大话西游,解读人物

1.感知人物,西游故事比拼:简明扼要地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每人限时2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重温西游记当中的精彩片段,加深他们对人物的了解,为后面人物深度解读铺垫。)

2.品评人物,交流阅读体会:请选择一个精彩片段或你最喜爱的片

段,谈谈你对《西游记》中某个人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倡导个性化体验,鼓励他们提出批判性意见,初步解读人物。) 3.比较人物,掌握鉴赏方法:请你分别从身世、行为、语言上比较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异同?然后把孙悟空与唐僧对待妖怪的态度也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并深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1)介绍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法是阅读鉴赏的重要方法,它是指将同一作品中的不同人物,不同作品中的同类人物拿来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当然,不仅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比较法,在分析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时,也可采用比较法。

(2)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应注重比较鉴赏方法上的引导,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4.探究人物,深度解读人物:孙悟空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么理解?

要点提示:孙悟空是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但作者创造这个人物却有着现实生活广泛而深刻的依据。这个神话人物不同一般,他是一只天产石猴。于是孙悟空这一典型就有自己显著特色: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理解孙悟空这一典型,不能离开猴、人、神三者。因为三者在孙悟空身上互相渗透、融合──也就是说孙悟空是生物性、社会性和传奇性互相渗透、融合的结合体。太过强调其中任何一面,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