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9:58: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实验二
实验名称:使用交换机的命令行界面。
实验目的:掌握交换机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的区别,各模式之间的切换以及交换机全局的基本配置。
技术原理:交换机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实现功能:熟练掌握交换机的命令行操作模式,配置交换机名称和登录交换机时提示相关信息。 实验设备:S2126G一台 实验拓朴:
S2126 F0/5 Console
NIC com1
实验步骤:1.交换机命令行操作模式的进入。 Switch>enable 14 ! 进入特权模式。
1
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Password: Switch#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 进入全局配
置模式。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 进入交换机
F0/1的接口模式。
Switch(config-if)#
Switch(config-if)#exit ! 退回到上一级操作模式。 2007-06-24 13:32:49 @5-CONFIG:Configured from outband Switch(config)#
Switch(config)#end ! 直接退回到特权模式。 2007-06-24 13:32:54 @5-CONFIG:Configured from outband Switch# Switch#exit
Press RETURN to get started!
2.交换机命令行的基本功能。
2007-06-24 13:32:41 @5-CONFIG:Configured from outband
①帮助信息
Switch> ? ! 显示当前模式下所有可执行的命令。 disable Turn off privileged commands enable Turn on privileged commands exit Exit from the EXEC
help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active help system
ping Send echo messages
2
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rcommand Run command on remote switch show Show running system information telnet Open a telnet connection traceroute Trace route to destination
Switch#co? ! 显示当前模式下所有以co开头的命令。 configure
Switch>show ? ! 显示show命令后可执行的参数。
②命令的缩写
Switch>en ! 代表enable。
Switch#conf ter ! 代表configure terminal。
③命令的自动补齐
Switch#con ! 按下tab键自动补齐configure。 命令的快捷键
Switch(config-if)#^z ! ctrl+z 退回到特权模式。 Switch#
3.配置交换机设备名称。
switch(config)#hostname kdyswitch !配置交换机设备名称kdyswitch
kdyswitch(config)#
4.登录交换机时提示信息的配置。
kdyswitch(config)#banner motd & ! &为提示信息的结束符。 2007-06-24 13:47:14 @5-CONFIG:Configured from outband Enter TEXT message. End with the character '&'. welcome to you!&
注意事项: 1.命令行操作进行命令缩写或命令自动补齐时,要求所简写的字母能唯一的区别该命令。如conf能代表configure 但 co 不能代表configure,因为co 开头的命令有copy和configur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