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0:01: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是指通过对班级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一、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分层次教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恰当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施教的“材”有清楚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种把握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是复杂而困难的。它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环境氛围等诸多方面。只有清楚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把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的施教过程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要科学合理地对班内学生分出层次,教师要做大量调查工作,不仅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认知心理,生理因素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外,还要综合考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成绩、智力因素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成学习数学能力高(A组)、一般(B组)、低(C组)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要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A)、中(B)、高(C)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教学时要求A档题所有学生均要完成;B档题A、B组学生要完成,鼓励C组学生完成;C档题由A组学生完成,鼓励B、C组学生完成。这就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

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