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单项选择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23:0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以下哪些(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 队列研究中,通过匹配可使暴露队列与非暴露队列潜在混杂因素的频率相同

B 病例对照研究中,通过匹配可得到在某(些)混杂因素方面与病例组相同的对照组 C 增加个体匹配中对照的数量,能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因此对照的数目越多越好 D 临床试验中,因为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因此不能采用个体匹配 E 因为配比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因此配比的因素越多越好

13.流行病学实验中常见的偏倚有 ( ) A 向均数回归 B 情景效应 C 失访偏倚 D 回忆偏倚 E 检出症候偏倚 三、名词解释

1.偏倚:

2.入院率偏倚(Berkson’s bias): 3.伯克森偏倚: 4.选择偏倚:

5.现患病例一新例偏倚(Neyman bias): 6.奈曼偏倚:

7.信息偏倚(观察偏倚): 8.检出症候偏倚: 9.排除偏倚: 10.混杂偏倚: 11.易感性偏倚: 12.无应答偏倚: 13.混杂因子: 14.回忆偏倚: 15.诊断怀疑偏倚: 16.测量偏倚: 17.报告偏倚: 18.暴露怀疑偏倚: 19.限制: 20.匹配: 四、填空题:

1.流行病学研究中一般将偏倚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2.混杂因素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判断改错题:

1.通过增大样本量可以减小偏倚 ( ) 2.偏倚可能发生在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及推论的各个阶段( ) 3.偏倚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误差 ( ) 4.混杂作用取决于混杂因子与疾病和暴露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强度( )

5.如果样本很小,即使因素有混杂作用,P值也可能没有显著性,同样,如果样本很大,即使该因素没有混杂作用,但P值也可能有显著性 ( )

6.可以用显著性检验来判断混杂因素 ( ) 7.为了控制选择偏倚,在实验性研究中,可将研究对象随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 8.当混杂因素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不均时,才可能起到混杂作用

( )

9.匹配因素越多越好,这样可以消除该因素的可能混杂作用 ( ) 10.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就可以避免所有的信息偏倚 ( ) 六、简答题:

1.如何判断某因素是混杂因素?如何判断该混杂因素起到混杂作用?

2.如何控制偏倚?如何控制选择偏倚?如何控制信息偏倚?如何控制混杂偏倚? 3.试举例说明无应答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33

4.如何对混杂偏倚进行测量? 5.试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C 6.D 7.A 8.B 9.B 10.B 11.B 12.A 13.B 14.D 15.B 1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 3.BCD 4.ABCD 5.ABD 6.ABDE 7.ABC 8.ACD 9.ACE 10.ABCDE 11.BCD 12.CDE 13.ABC

五、判断改错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裴泓波 编)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 )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传染期 D 恢复期

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 A 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 B 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 C 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

D 病原携带者的职业、个人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

3.有季节性升高,并以儿童多见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 ( ) A 空气 B 水 C 食物 D 接触

34

4.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 ( ) A 传播机制 B 传染过程 C 流行过程 D 感染过程

5.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是 ( ) A 艾滋病 B 麻疹 C 狂犬病 D 白喉

6.病原体进入机体,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 ( ) A 传播过程 B 流行过程 C 传染过程 D 隔离期

7.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 ( ) A 恢复期 B 临床症状期 C 恢复期 D 亚临床期

8.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 ( ) A 传播过程 B 传播机制 C 传染过程 D 传播途径

9.临床症状较轻,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传播媒介为 ( ) A 空气 B 水 C 食物 D 接触

10.传染源是指 ( ) 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

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1.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 ( ) A 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 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C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里产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D 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的疾病

12.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 ( ) A 疫点 B 疫区 C 疫源地 D 传染源

13.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 ) A 人群易感性增高,必须导致疾病流行 B 人群人口数增多,则人群易感性升高 C 人群易感性降低,则流行即可停止

D 人群易感性增高,只是为一次流行或爆发准备了条件 14.某单位有十余人吃了某冷饮店冰棒后感染痢疾,同时防疫站从冰棒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冰棒是 ( )

A 传染源 B 传播途径 C 传播媒介 D 以上都不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水平传播 ( ) A 空气传播 B 母婴传播 C 食物传播 D 疫水传播

16.下列哪种情况可以抑制传染病流行 ( ) A 人群免疫性降低 B 人群易感性升高 C 人群数量增加 D 人群易感性降低 二、多项选择题:

1.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以下哪几种 ( ) A 长期病原携带者 B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C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D 终生病原携带者 E 健康病原携带者

2.了解传染病潜伏期有助于 ( ) A 确定检疫期限 B 推算暴露日期 C 了解疾病流行特征 D 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35

E 选择有效的免疫接种时间

3.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 ( ) A 携带者类型 B 排出病原体数量 C 持续时间 D 病原体的毒力 E 携带者的职业、个人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

4.经空气传播疾病其流行特征有 ( ) A 多见于冬春季节 B 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有关 C 儿童多见 D 未免疫人群中呈周性升高 E 患者潜伏期较长

5.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 ( ) A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B 防治的及时程度 C 传染源活动范围 C 传播途径的特点 E 疫源地条件

6.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 A 传染源被移走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 B 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被彻底清除 C 传播途径已不存在

D 所有病原及易感者已隔离

E 所有易感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7.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 ) A 日常生活接触 B 性接触传播 C 体液传播 D 经血传播 E 母婴传播 三、填空题:

1.传染过程的感染谱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疫源地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可采取的紧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传染过程: 2.感染谱: 3.流行过程: 4.外潜伏期: 5.疫源地: 6.传播机制: 7.病原携带者: 8.传播途径: 9.医源性传播: 10.垂直传播: 11.传染源: 五、判断改错题:

1.流行过程中必然包括传染过程 ( )

2.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及机体状态有关。 ( )

3.流行过程的终止必须是三个环节同时被切断。 ( ) 4.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一旦被消灭,流行过程即告中断。( ) 5.艾滋病、乙肝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6.传播机制指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又称为传播途径。 ( )

7.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例均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往往较重。 ( )

8.传染病一般都有潜伏期,其以后的时间可统称为外潜伏期。 (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