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精品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20:32: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文章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作为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

1.表示判断 2.表示判断 3.表示陈述 4.表示陈述 5.表示陈述 6.表示陈述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参考答案: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1、一知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