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第3课时)新人教版必修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8:0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

第1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计算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1)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月 日- 月 日)

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 ,北极四周出现 现象。 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 ,南极四周出现 现象。 (2)自秋分日至春分日:( 月 日- 月 日)

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 ,北极四周出现 现象。 南半球昼 夜 ,纬度越高, ,南极四周出现 现象。 (3)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 ,都是 小时。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比较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和夜弧的比例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定义:正午太阳高度是 ,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达到一年最小值;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达到一年最小值;

(4)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1)天文含义:夏季是一年内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获得

鼎尚出品

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

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 ,正午太阳高度 ,获得 最少的季节。

(2)天文四季的划分:

我国以四立作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3)气候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 月 夏季: 月 秋季: 月 冬季: 月 2.五带的划分 的规律。

热带:南北 之间,有 现象 南北温带: 到 之间

南北寒带: 到 之间,有 现象 【预习自测】 1.国庆节时,北半球

A.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B.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C.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D.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冬至日时

A.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B.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到大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有到无 C.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快到慢 D.南半球夜长的变化是:短到长

4.下列纬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21°N B.25°26′S C.0° D.70°N 5.当太阳直射20oN时,则北京(40o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A.90o B.40o C.70o D.50o 6.当黄赤交角变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 D.热带范围变大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划分为 个热量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

鼎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