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0:07: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第三次修订版)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阿僧祇,印度数目之一,据说是十的五十六次方,是个天文大数。在《法华经》里经常用「阿僧祇、那由他、阿閦婆」这些大数来说明一个很长、很多、很大的法。我们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到底数量有多大?到底准不准?并不重要。我们随文入观,拓宽自己的心量,这是关键。这个很妙啊!心量扩大以后,你听经闻法,很容易开智慧;同时会潜移默化,烦恼减少。
「日月灯明」这是这尊佛的别号,下面的「如来、应供」……这是佛的通号,我们先来解释这个别号。日,是表「智慧」,表「菩提」——日照万法,破除黑暗,帮我们开智慧,也叫「般若德」,也叫「智德」;月,是表「涅槃」,表「断德」——月亮圆满、清凉、自在,表我们破除了热恼,得到了解脱,证到了涅槃;灯,是表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恩德」。灯,不管白天黑夜,随时可亮可灭,是表方便菩提,逗机观教;「日、月、灯」本体都是智慧妙用,叫「明」。
下面这个如来十号,在《法华经》里反反复复提了有十来次。它集中地概括宇宙人生本来面目。《佛说万佛名经》里有一万一千尊佛名;《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有一千尊佛名,都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由于地球人身材矮小,寿命短暂,所处的时间、空间极为局限,决定了我们的心量非常狭隘。所以慈悲良
苦用心,硬是用十种佛号概括了万千种佛号的精华。我们今天在学这十种佛号的时候啊,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来理解佛的慈悲心、良苦用心。这十种佛号,我们无论把哪一种佛号真正搞明白,你都成就。
如来:「如来」就是「如是」。众生都是如来,没有哪一个不是「从如而来」,仅仅是因为烦恼习气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德能,使自在妙用不能现前。「如」就是「阿」,「来」就是「弥陀」,跟那「如是我闻」对应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茶杯是不是「如来」啊?就茶杯有形有相的本体而言,它是一个「来」,是「弥陀」,是「不空如来藏」。茶杯是个铁皮,在《楞严经》讲「一念坚固妄想,而有色法」。是不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如果再细讲,铁是从泥巴里炼出来的,泥巴从哪里来的?都是我们的心变出来的。我们两个手一伸,打三分钟的妄想,左手比右手长出了这么多,是不是心变出来的?由此而知,整个色身都是心变出来的。那么这个泥巴变出来之前,它在不在心里啊?虽然在心里,它有没有形相啊?虽然没有形相,它是不是就是泥巴呀?那就是「如」。这叫「如来」。所以「千佛一如,万法一念」,叫「如来」。
应供:就是因果报应、因缘果报。我们不能像一般地泛泛而谈:哦!「应供」,佛是法王,他应该得到一切众生的供养。这里「应供」,从佛到菩萨、到一切万法,都是应自己对别人的供养而受其报。一切万法相互之间都可以心电感应。我们的心念对树木华草、泥巴瓦块起什么样的心,那么其它的万法就得到什么样的供养,并同样反馈给你。
在国外呢,有些心理学家对两棵大树来进行测试:每天对一棵树拳打脚踢、吹胡子瞪眼、辱骂;每天对另一棵大树呢,微笑、抚摸、浇水。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仪器来测量,这棵树只要走到跟前还没有开口,没有动手,就吓得直抖;另一棵树呢,走到它面前,是摇头晃脑欢迎。所以这棵树发抖,表示紧张恐怖,就是恶的感应;另一棵树会摇头晃脑,表示感恩欢喜,是善的感应。
要明白,即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很浮躁的心态感受不到,我们里面的那个第七识都能感受到。两个人见面的时候,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很意气相投;有时莫名其妙地就互相反感,为什么?就是里面的真人。因为他们记得过去的事情。过去有善缘,便很投机;过去有矛盾的,已经在开始斗了。这是讲过去的因。那么佛法里,只讲因不讲缘是佛门内部的外道;通过缘——现在的这种假人假心它的妙用,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变数改变定数。如果我们以欢喜心对待一切的万法,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我们的善缘、增上缘;如果我们以憎恨心、轻慢心对待一切的人事物,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重重障碍,到时候你怎么病、怎么死、怎么样走火入魔,你都不知道!只知道怨天尤人,你却不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法讲到底,讲透了,就是「命自我立」,这叫「应供」。
再比如,人死了以后,我们给他送往生,死人还笑起来了,柔软起来了,是不是?但是那不意味着就往生,与往生没有多大关系。但也不意味着他没有往生,仅仅是无情物跟你沟通了。那么死人很僵硬、板着面孔,他也是抗议:看我死了以后,你们没有一个好脸色给我看脸板板的!但也不能证明他就没有往生。往生不往生与瑞相或者这个恶相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我们一定把往生的瑞相宣传为往生。这是方便说。而且修行人一定要认真做好送往生,在中阴身期间送往生成功的把握非常非常大!但是呢,即使大,我们心里没有底。到底怎么样真正地往生?真正地成就?一定是活着的时候,自己就能证到自己往生。在《法华经》《楞严经》就是讲这个法。没有谁不是「应供」。成佛、成菩萨、下地狱与别人没有关系,只有你自己把持自己。
正遍知:分为「正知」与「遍知」。「正遍知」就是「明心见性」。正知,知道心可现万法,这是在空见有,叫「明心」;遍知,知道万法唯心所现,这是在有见空,在相见性,叫「见性」。所以「正」与「如」相对应,「遍」与「来」相对应,所以「正遍知」就是「阿弥陀佛」。
明行足:分为「明足」和「行足」。「明」表见道,「行」表修证;「明」表智慧,「行」表福报。「明行足」也叫「两足尊」。也可以把「明」具体说为「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能知道十方空间;「宿命明」能够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漏尽明」是表十方三世,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时间、空间、万法,森罗万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明,叫「漏尽明」,一个都不漏。所以这三个明呢,也就是笼统解释为开了智慧,圆满智慧。这里的「行」在明心见性的前提之下,「一行一切行」,叫「明行足」。
善逝:就是逝而不逝,死而不死,去而未去,来而未来,所以特指如来境界。诸佛「非生示生,非灭示灭」,以此教化众生开佛知见,无生法忍。所以整个〈如来寿量品〉就是在讲怎么样「善逝」。明白了「善逝」,你不落三恶道。光相信不行,光相信是迷信,你要懂得为什么「不生不灭」。仅仅一个〈如来寿量品〉就足以使修行人不离道场,不离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地上菩萨、等觉菩萨。越是真理越简单呐!
「养悟」至关重要。那么这里讲「善逝」能不能叫「善生」?也能。善逝、善灭、善生……皆可。那么前面讲「如来」,叫「如去」行不行呐?所以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开口即是佛法,没有哪一法不能圆融。
世间解:「世间」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世间。如果说多了,人世间、狗世间、猫世间、男人世间、女人世间、小人世间、头发世间、手指甲世间、泥巴世间……无量。所以这个「世间」呢,是指十法界无量世间、无量万法。「解」就是明白知道那么回事。
佛在《金刚经》讲「无量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无量众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有情无情。《楞严经》讲得更加具体: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弯?乌鸦的头毛为什么黑?天鹅的羽毛为什么白?乃至恒沙界外一滴毛毛雨,到底有多少头?多少丝?「如来悉知」。他为什么知道啊?一切法都是他自己啊!我们要用智慧来悟。如果我们不去除烦恼习气,你别说知道别人,你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你知道你这个心有多大?肺有多红?肠子有多长?你知道你肚子里乱七八糟的是些什么东西啊?你都不知道。所以佛讲了,你没有证到四果罗汉,连自己都不要相信你自己!那么从这个方面来看,好像成佛那么难、那么玄、那么妙,是不是啊?
无上士:这个「士」在古汉语里是对那些有权威、有学问、有大的功德的人一种尊称。称为勇士、烈士……什么什么士。在现代社会是对人的一种恭敬:尊敬的各位男士、女士……所以这个「士」呢,是吉祥的字眼,所以用来作为佛的一种名号。关键是这个「无上」,我们不能把它解释为世界冠军,不能把它解释为第一。「无上士」是表「圆融、圆满、圆通」。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大无小。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是无分别法,万法都是一。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证金身,十法界森罗万相,大小多少、香甜苦辣、有情无情……无非诸佛法身真常,无非当人当下一念现前而已,叫「无上士」。
调御丈夫:这里是集中说明佛教化众生的手段。「调」是以正面的、柔软的、慈悲的种种手段来劝导、教化那些比较正直、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御」是用一种负面的、强制的、暴力的手段对那些刚强众生进行强制管理、打击。佛法不离世间法,也是以两种手段来成就众生。这个「丈」呢,就是分析、权衡、比较、选择,是用「调」?还是用「御」?「调御」要到什么样的火候为适宜?这是佛的良苦用心。所以「丈」,带有衡量之义。这个「夫」呢,是一个语气助词:啊!佛啊!你真是调御丈啊!
天人师:如果讲,佛是天上和人道众生的老师,这样讲法未免不圆满。佛是十法界众生之父,为什么只对天和人情有独钟啊?这个不是佛的单方面的因缘,正体现出佛的良苦用心。十法界里,四圣法界固然需要佛来帮助教化,但是相对于六凡法界而言,他已经解脱了轮回之苦,所以对这一部分众生的教化叫作「锦上添华」,完全可以放在轻重缓急那个轻和缓的位置,重点对六道众生来「雪中送炭」。那么在六道众生里,如果按照轻重缓急,是不是应该重点教化三恶道里的众生啊?可是因为三恶道的众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