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5:53: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发大乘意」,怎么「发」呢?在八个意识心里来做文章,以第七识为轴心,我们只要学会「转识成智」。
打比方,比如我在这里讲「阿弥陀佛」,这就涉及到六种意识心。耳听音,是不是耳识?那我这个「阿弥陀佛」,它有字形,是不是眼识?从殊胜意义上来讲,它还有香味。鼻子也能闻,舌头也能尝。但是我们人道众生烦恼心重,你体会不出来。那么「阿弥陀佛」,还有字义,是不是意识啊?这六种意识心怎么发出来的?就跟电力一样,可以点亮灯盏,可以运转风扇,可以播放收音机。这就是第七识。那么第七识在转出来之前,第七识那个后面有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啊?那就是「有」。那个「有」有没有任何形相呐?那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我们在七识转的时候,七识跟真心是不是合为一个第八识啊?如果我们强词夺理的话,可以把真心变成第九识,第九识就是我们原来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那当我们转回来原来的真心,你再想一想这个原来的真心,它是原来的真心吗?不是了。所以原来的真心叫「本觉」。那么原来的真心,由于一念无明妄想,现出了七识、六识以后,再由六识、七识回到原来的真心,它是不是经过了时间、空间和万法,它变了没有?这个时候变成了「究竟觉」。所以我们不妨发明创造,把「究竟觉」可以说成第十个心。但这种说法是师父在这里方便创造,其他人没有讲过,我们这样讲大家能不能理解呀?
所以这叫「发大乘意」,就是这样「发」,大家会发了吗?会发,我们要常发、常常发,这叫「养悟」。不养悟,我们这六种意识心容易退转。但是开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种意识心上退转,他也永远不落三恶道。
皆为法师:没有见道之人,讲种种善法,无非邪说。《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凡是不能讲「第一义正法」,统统是戏论法。即使佛金口玉言所讲一切的善法也不例外。
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从纵横两个角度观照。所谓「纵」,在过去世中老修行,追随诸佛,在其座下成就;所谓「横」,当然
是指「明心见性」,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万法万相,皆是一人一念。这样的「善本」,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 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妙光」就是文殊菩萨前生。「日月灯明佛」先入于三昧,这里又从三昧而起。我们知道,已证金身的究竟佛,叫「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并没有出入三昧之说。佛在这里是表法,示现给众生看。我入定这是什么东西呀?无形无相,谁也看不到,勉强说为一;如果再出定,就是把我刚才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讲给大家听。这是表空有不二。不入定,就不能启发佛法的真义;不出定,就不能使这个法随缘而现。佛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帮助我们开智慧。
有智慧的人把「入三昧」跟「出三昧」作一个观照,他不需要读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当下成就了。好好观照,为什么《法华经》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
记」?《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像我们讲「如来藏」这样的大 法,当这个讲师,跟大家讲:最伟、最殊、最妙,而且最简单。一切的东西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你把师父《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这个光盘,看不了十遍八遍,你就能背诵如流。要变成你自己的语言,跟讲故事一样。而且可能讲得比师父还要好,讲法要「依义不依语」。这不是简单得很?开口之劳啊!
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在〈方便品第二〉讲,释迦牟尼佛也是从三昧起。因为他前面已经「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一出一入,妙义无穷啊!所以祖师大德讲,叫「出定扬德」。德,是不是「入于无量义处三昧」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啊?看你怎么扬出来。
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妙光菩萨」在这里是作为法会的一个当机众,对「妙光菩萨」说,实际上就是对整个法会大众说。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不再重复。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这里又是个妙法,我们前面在讲「一时」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
六十小劫:「一个小劫」是怎么算的呢?按照娑婆世界的众生来看,人均寿命最低是十岁,最高是八万四千岁。人寿自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而至十岁,后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也就是八十个小劫,为一个大劫。这个大劫的时间来讲,说法不一。有的说为几十亿年;有的说为百亿、千亿、万亿年。所以这个「六十小劫」我们可以笼统把它说为万万亿亿年。后面在〈见宝塔品〉也出现这种情况,一讲法就是万万亿亿年,佛也不离座,听经的人也不离座。
身心不动:这是表道交感应,佛、法、僧圆融为一体。感觉呢?谓如食顷:「食顷」是说一餐饭的功夫而已。不可思议啊!我们前面讲了,对于白天黑夜的感受都是一种错觉;那么对于一年、十年、百年这种感觉,还是错觉。时间是我们的妄想,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另外呢,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说法,也是一坐几
亿年,大家感觉一个时辰而已;佛把法华会开完以后,这个地球已经过了百千万亿年,当我们地球人醒来的时候,以为只过了昨天一个晚上。因为大家都在同分妄见中。你们能不能听得懂这个法呀?这是真的。
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大小多少、皮肉筋骨、名闻利养当中。所以从这个「六十小劫」与「谓如食顷」,我们作如是的观照,由时间到空间,由时间、空间到万法,都是我们的心在执著而已。我们这个心很奇妙,你执著什么,它就是什么。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这就是整个法会磁场的力量加持,很重要。我经常跟一些同修讲,你看光盘比不看要强,但是你看十遍光盘不如现场听一堂课。因为我们看光盘的时候容易走神,这个开门拿东西,那个跟你讲讲话,喝杯茶,还嗑嗑瓜子……往往在关键的时候,一念分岔,你得不到真实受用。有些同修讲:「师父啊,我喜欢听你讲经,我本来是尿频呐,现在都没有了!憋得难受也不知道了。」为什么?他契入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