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8:16: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大众传媒: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及其广泛的受众锁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自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成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显著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这一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奥斯古德和施拉姆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为方便记忆,称之为2+4定律。 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信息,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译码:可称表述以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感念。才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多样性,要求传播研究手段多样性。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这些要求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即综合化。
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做定量化。 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的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模式 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以此为依托进行的调查成为问卷调查法。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它的内容是将调查目的和调查要求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有机联系着的提问项目和可测指标,以便进行相应的定型和定量分析,研究和确定各种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
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
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制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试验。
实地实验: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
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又称“系统抽样”、“机械抽样”。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他认为,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贬低为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
个人社会化: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是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对付之行动的依据。
社会协调功能: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协调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时间或事情上来。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这就是大众传播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现象。
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属于工具性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它一般包括“施控”和“受控”两个层面。
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
政府控制: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形式。是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和捍卫社会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手段等,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
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因为一切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大背景下。
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布里德将它形象称为潜网
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是施拉姆等人总结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之一。这种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权利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领域批判学派成员阿特休尔的一部著作,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
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
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
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编码:把讯息或者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 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中间性反映: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 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基本特点是“指说性”,即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反映事物的概念和意义。
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焦炉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
媒介:才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刊)前者称为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麦克卢汉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而媒介所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内容,反到无关紧要。
热媒介: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的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受传者: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大众传播的受众: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统称这些信息接受着的集合名称。
选择性接触: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的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
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作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 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一节目正在播出时,打电话询问调查对象当时的视听行为。 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
社会关系论:是关于受众的一种理论见解。以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方
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及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着的意图或目的。另一方面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集合的自发反应:是指社会上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 个人的自发反应: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
长期的预期效果:就某一个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称之为“休眠效果”。 “魔弹论”:传播效果研究初期的核心观点,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
说服性传播效果:也成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着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伊里显进行的大众传播的竞选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假说和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是拉扎菲尔德等人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假说。该假说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的概念。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力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向说服的对象提供己方的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任务。 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分析:也称培养理论、教化分析或涵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的美国。该理论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他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该理论的创始人格伯纳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共识”:这是培养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是由社会传播提供的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各种事物、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是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的共同的基准,是社会生活实现协调的基础。
上限效果:这是与知识沟理论相反的一种
假说,是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早;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知识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评价性调查: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的组成方面之一。既有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总体评价,也有对三大媒介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生动性等所做的比较评价,还有对特定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对比评价。
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里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这种领导权只能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念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
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诞生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流派,是批判学派的滥觞,主要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这一学派的社会研究所名义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其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是该大学的一名教授,因此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既不是大众创造的也不是大众所真正需要的。从形式上讲,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歌曲、畅销书、名为“娱乐”的电影、乏味无趣的电视剧、戏剧连环画、卡拉OK、体育大赛、时装表演以及所谓的歌星、影星、球星之类的被制造出的偶像。从历史上看,大众文化是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衍生物,属于特定的时代。从本质上讲,大众文化同整个社会的异化统治相一致,构成异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在这里不再标志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对象化,而仅仅体现为对个性的消灭。
异化:一般地说,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
数字化:主要指的是与模拟技术相对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和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是将诸如声音、图像、文字、色彩等可感的信号,通过二进制编码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即计算机语言可处理的信号的技术。这种信号可以压缩、保存、传输、加工、复现,容易加密。
“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出适合他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媒体对所有受众一视同仁的大规模单项推送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推”技术将是基于每一个用户各不相同的个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