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19: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与运用价值等,即“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整体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关注课堂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退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实,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之根本。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有效情地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中主要内容之一。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给学生讲《骄傲的9》这个故事:在数学的王国里,从0到9这些数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数字9发现它在这些数字里是最大的,就开始骄傲起来,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全都比我小,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我是你们大王。”为了帮助教育9,其他数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好办法。让数字1站在9的最瞧不起的数字0的左边,变成一个新的数。数字9看到这个新数以后,惭愧地低

下了头,再也骄傲不起来了。从此,数字9和其他的数字又成了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该故事把思想教育和“数”有效的结合,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效地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既好动又好奇,因此,让学生做数学,动手操作更为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次一次的讲解。同时,动手操作也有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对后进生的转化具有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是互相矛盾的,而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动手操

作的要有效,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2、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例如:教“8+3=()”时,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出现三种情况:①把8根小

棒与3根小棒和在一起数是11根小棒。 ② 先从3根小棒中拿出2根小棒放入8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 ③从8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放入3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指导: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让大家评议,这样做行不行?在这几种做法中,哪种较好,为什么?经过讨论得出②、 ③种方法较好。这时再出几道类似9+2=( )之类的题,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过渡。

3、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教学概念。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小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和飞跃。

1、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