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0277自考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8:3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考2005年版本《行政管理学》(0277)复习笔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一)行政管理的概论及其特点 行政的三种含义

1、第一,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英国洛克所著《政府论》首次将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 行政:就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实施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 2、第二,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古德诺主张行政和政治分离开来。 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 3、第三,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由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七功能) 行政活动: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重点) 行政管理的特点—3点(重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因为: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很重要分支学科,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全应用科学。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重点)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的对与范围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范围: 1、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2、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4、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的发展)。 5、 学习与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节 (重点) (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威尔逊的《行政研究》(1887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威尔逊——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1 / 22

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2、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为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有影响的著作:《行海要术》、《行政纲目》、《行政学总论》) 2、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状况;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即实证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与基本属性(重点)

行政环境的含义: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4、动态性。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1、自然行政环境、人造行政环境; 2、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三)行政生态模式(重点)

弗里德·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1、 融合行政模式(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2、 衍射型行政模式(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3、 棱柱型行政模式(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第二节

(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

经济环境的含义:是能够对特定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是特定行政系统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力量与经济活动方式的总和。 经济环境的构成:

1、经济力量 ;2、社会经济结构;3、经济体制 ;4、科技发展水平。 (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重点) 1、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 / 22

3、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4、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三)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

(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

政治环境的含义:指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政治环境的构成:(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括在内) 1、狭义: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 2、广义: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二)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重点)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其一,包括狭义的政体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某一层级政府内部国家权力在立法、司法与行政等权力机构之间的配置方式及其制度体现。(实质上是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形式及其制度体现)

其二,还包括国家结构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国家权力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配置关系及其制度体现。 2、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包括两方面:

(1)是现实中的政党政治格局及其运行情况;

(2)是指经同由法律规定或实际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尤其是执政与参政的方式、方法与程序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体系。

政党制度通过三种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 (1)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3)最重要的,是政党的执政功能,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3、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社会组织分两类:

(1)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

(2)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表现在:

(1)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2)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三)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一)文化环境及其构成

行政文化的含义:是指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的总和。 构成:认知性、情感性、评价取向性。

3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