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5 18:26: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热力环流(说课稿)

这一课题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4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本节课主要讲第二部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运用示意图分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在实验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海陆风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依据: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原理 。

1 / 5

依据: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承接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前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它形式的热力环流,例如海陆间、城市郊区间。因此将这一内容定为重点。

这一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也定为难点,教师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设置情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一学生,知识面比较狭隘,而且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由于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应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通过采用自主学习、讨论、实验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四 、教学程序

本课的讲授分三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一)、导入新课

2 / 5

新课导入的方式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根据前面已学知识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几个步骤的问题: 1、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2、地面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3、地球表面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是否相同?

→引出“大气受热是不均匀的”话题

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及与之有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二)讲授新课 1、探究实验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一个难点问题,很抽象,大气运动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而导致大气的运动及具体运动状况,结合课本P32的活动,引导两学生在讲台旁做实验,并让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是运动的,一边是冰块,一边是热水,得出结论受热不均匀。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导致各纬度冷热不均,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形象,使得抽象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 2、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老师可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因果倒置,因此老师应再展示热力环流flash课件,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梳理这种因果关系。最后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的图解式板书。

3 / 5

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课本P33活动:

(1)、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可采用模拟实验: 材料:两个大烧杯、两支温度表、酒精灯、空箱子、纸片或一束香、沙子、水 过程:①用两个烧杯一个装沙一个装水,放一支温度表到水里,并同时将另一支插入沙子中;②用酒精灯把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温度变化;③将两个烧杯置于长方形的箱子中的两端,然后点燃纸片(或点燃一束香),让学生大胆推测纸片产生的烟雾在箱内如何飘动;④而后再让它们冷却一定时间后再测一下温度,再观察纸片产生的烟雾在箱内如何飘动。

(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要求学生完成课本P33的活动。

活动设计中注意了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地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可以再拓展到海洋和陆地冬夏季节热力环流,为下一节气压带风带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这一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归纳总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大气的水平运动

4 / 5

(风) →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同时也点出下堂课的学习任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通过教学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求学生课后作巩固练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