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7:0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

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工信部规〔2016〕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直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0月12日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层次,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整体意识日益提高,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二是两化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五是信息技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通信网络基本建成,自主研发的EPA实时以太网、WIA-PA工业无线网络等被纳入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网络通信、基础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不断加深。同时,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核心技术薄弱、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尚不健全等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两化融合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二是产业结

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三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重要力量,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四是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工业信息系统逐步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为网络安全威胁向其加速渗透提供了条件,工业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日益紧迫,急需加速完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判断,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大力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支撑制造业转型的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构筑精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制造体系,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优势,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