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53: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重视诗词的分析,轻视语言的赏读;重视教师的预设,忽视学生的生成;重视名句的背默,忽略情感的培养。这是根据我校高中师生古诗词教与学现状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的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造成种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现就共性问题做深入的探究。 一、传统文化断裂,距离感强
二十世纪是中国最动荡、最复杂、最变化、最艰难的百年。内忧外患,列强欺凌,动荡不安,反应在文化上就是我们的历史过于沉重,我们的传统几多束缚,我们的变革势在必行。白话文运动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正式分道扬镳的标志性事件,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选择。1875年张之洞的《书目问答》为全国“初学者”所开的书单,从先秦到清代学术,甚至包括新学,总共列了两千两百种书,这传承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基因。一百年之后,钱穆为1979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开了一个国学书单:《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总共七本!张之洞的两千两百部必读书和钱穆的七本必读书放在一起,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传统文化断裂的这个事实了!龚自珍有段很著名的话:“灭人国者,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广义的史,也就是国学,是传统文化――自己民
族所传承积累的文史哲学。百年前从“自我改革”出发,奋力走向西方文明的漫长道路上,龚自珍大概从不曾预料到这样一个历史的悖论:“去其史”者最积极的,竟是中国人自己。我们说白话,去古文;写简体,丢繁体;读名著,舍古典;穿西服,远汉服……这百年间丢掉了多少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古诗词来说传统文化的断裂就让它失却了现实的土壤,让“学以致用”成为空谈。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起点,这个挑战一点不比百年前的小。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国人向往的是“西化”,是从西方文明和文化中寻找到解救古老中国的良方,思考如何走向西方。那么今天的我们所犹疑所思考的却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让我们西化不成,回归也很艰难,民族如何走向成了极其重要的课题。全球化的力量越大,民族化的欲望就越高;西化越深,回归传统的渴望就越强。这种文化的纠结和痛苦是对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考验,具体到我们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文本和现实的距离本身就很遥远,又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做依托,老师和学生都有教好学好的欲望,可惜力不从心。
古诗词的学习是一种审美感十分强烈的活动,其厚重的文化,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都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也都知道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美好传承,奈何我们土壤不肥,根基不深,望诗词而兴亡羊之叹!
高中语文,由于其学科性质和职责所在,本身就有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而古典诗词恰恰是继承传统文化和价值
最好的载体,要回归传统文化,就要重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内容非常广泛,知识面也很宽广,最重要是情感表达不拘一格:或深刻隽永或生动自然或委婉细腻或张扬狂放,不一而足,盖是精品。学生在反复的咏吟、诵读、感悟中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文化价值观,提升的更是情感的丰满和心灵的张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应该说是相得益彰,一加一大于二的。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给我们敲了警钟,路漫漫其修远兮,传统文化的断裂不是一天可以修补好的,距离感的缩短也绝非一朝一夕!
二、高考评价单一,被动应试
社会和现实没有给古诗词以生根发芽的土壤,而高考作为选拨性考试,单一的考试方式也限制了古诗词的教与学。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式非常单一,全部采用笔试,对学生听说读方面的考察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回避。这样的考查方式并不能客?^有效地全面评价古诗词教与学的水平,更不用说激发教师和学生学习古诗词,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情。
以河南省所用全国新课标试卷为例,高考语文有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两大题,总计17分。我们先来看名篇名句默写,高考直接规定了篇目和范围,学生按照规定死记硬背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