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试题B--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1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名词解释(2题×5分)

1、偶然误差

答: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了n次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大小和符号均不一定,则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2、建筑基线

答:当建筑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时只需要布设一条或者几条基线作为平面控制,即建筑基线。

二、单项选择题(15题×2分)

1.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则图上6.8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 B )。 A、6.82米 B、68.2米 C、682米 D、6.82厘米 2. 经纬仪在必要辅助工具支持下不能直接用来测量( D )。 A 、方位角 B 、水平角 C 、垂直角 D 、视距 3. 测量地物、地貌特征点并进行绘图的工作通常称为( D )。 A 、控制测量 B、水准测量 C、导线测量 D、碎部测量 4. 已知某直线的方位角为290°,则其象限角为( D)。

A 、290° B、 110° C、 北西20° D 、北西70° 5. 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精度越( A )。

A、高 B 、低 C 、精度与中误差没有关系 D 、无法确定 6. 水准测量中应使前后视距( B )。

A 、越大越好 B 、尽可能相等 C 、越小越好 D、 随意设置 7. 由两点坐标计算直线方位角和距离的计算称为( A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导线计算 D 、水准计算 8.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不包括的一项是( C )。

A、 选点 B、 测角 C、 测高差 D、 量边 9. 在地图上,地貌通常是用( B )来表示的。

A 、高程值 B 、等高线 C 、任意直线 D、 地貌符号 10. 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测角、测距和测( A )。

A 、高差 B、 方位角 C、 等高线 D、 地貌

11.用水准测量法测定A、B两点的高差,从A到B共设了两个测站,第一测站后尺中丝读数为1234,前尺中丝读数1470,第二测站后尺中丝读数1430,前尺中丝读数0728,则高差hAB为( C )米。

A、-0.938 B、-0.466 C、0.466 D、0.938 12.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测得同一水平角角值为:173°58′58\173°59′02\173°59′04\173°59′06\173°59′10\ D )。

A、±4.5\B、±4.0\ C、±5.6\ D、±6.3\ 13.已知A点坐标为(12345.7,437.8),B点坐标为(12322.2,461.3),则AB边的坐标方位角?AB 为( D )。

A、45° B、315° C、225° D、135°

14.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要求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是为了( D )。 A、消除或减弱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旋转轴误差影响 B、消除或减弱仪器升沉误差的影响 C、消除或减弱标尺分划误差的影响

D、消除或减弱仪器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的误差影响 15.下面测量读数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A、用经纬仪测水平角,用横丝照准目标读数 B、用水准仪测高差,用竖丝切准水准尺读数

C、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前都要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D、经纬仪测竖直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

三、填空题(20空×1分)

1.经纬仪十字丝板上的上丝和下丝主要是在测量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时使用。 2.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__真北方向___、__磁北方向____和_坐标北方向_____。 3.象限角的取值范围是: 0-90° 。

4.经纬仪安置通常包括 对中 和 整平 。

5.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包括___外界条件__、_____观测者自身条件____和 仪器条件 。 6.水准路线按布设形式可以分为__闭合水准路线_、 附合水准路线 和__支水准路线__。 7.等高线的种类有__首曲线___、___计曲线_____、____间曲线__和___助曲线______四种。 9.圆曲线的主点有___直圆点______、___曲中点______、___圆直点_______。

四、简答题(2题×10分)

1、简述测回法测水平角的主要步骤和相应的角度计算方法(假定观测两个方向)。 答:假定由测站B观测C点和A点,则观测步骤及角度计算方法如下:

1)盘左位置瞄准左目标C,得读数c左;

2)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瞄准右目标A,得读数?左;则盘左位置所得半测回角值为

?左??左?c左

3)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目标A,得读数?右; 4)瞄准左目标C,得读数c右;则盘右位置所得半测回角值为

?右??右?c右

5)取盘左盘右角值的平均值作为一测回观测的结果:??(?左??右)/2

2、简述在线路两交点间测设转点的方法。

答:点A、B互不通视,现欲在两点间测设一个转点C。首先在A、B之间初定一点C′。可将经纬仪安置在C′上,用盘左、盘右分中法延长直线AC′至D′,与D的偏差为f,用视距法测定C′点与A、B的距离a、b, 则C′应移动的距离e 可用下式计算:

e?

af a?b将C′按e值移动到C,在C上安置仪器,按上述方法逐渐趋近,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五、计算题(2题×10分) 1、在水准BMa和BMb之间进行普通水准测量,测得各测段的高差及其测站数如图1所示。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1),最后请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计算出水准点1和2 的高程(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12m)。

图1

表1: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

点号 测站数 实测高差(m) 改正数(mm. )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5.612 2 5.412 BMa 1 BMb ? Ha?Hb? fh? fh允? 解: 测站点号 数 BMa 实测高改正数(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差 5.612 6 +0.100 +0.006 +0.106 1 5 2 7 BMb 5.718 -0.620 +0.005 -0.615 5.103 +0.302 +0.007 +0.309 5.412 18 -0.218 +0.018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