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7:4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摘要 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 文献目录 源流 四部分类法
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 四部分类法的产生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可见荀勖是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图书四分法的源头。
东晋初年,典籍混乱,著作郎李充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加以校核,“发现西晋《中经新簿》著录藏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东晋仅存三千零一十四卷,仅十分之一左右,于是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当于荀勖的丙、乙,充改四部内容为甲部经籍,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文集,其乙、丙相当于荀勖的丙、乙,也就是说史书升到第二位乙部,而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
①
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0页。
定。但那时还不叫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①“此以经史子集为次序的分类法就从此一定而不可移,‘秘阁以为永制’,‘自而因循,无所变革’。”②
四部分类法在它产生以后多数官修书目普遍采用。据《七录序》附《古今书最》、《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南朝四部目录有:
《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谢灵运编。 《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俭编。 《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编。
《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秘阁四部目录》,刘孝标编。 《梁天监六年四部目录》,殷钧编。 《梁东宫四部目录》,刘遵编。 《陈天嘉六年四部目录》。 《陈德教殿四部目录》。 隋朝四部目录有: 《四部目录》。
《开皇四年四部目录》。 《开皇八年四部目录》。 《香厨四部目录》。 《隋大业正御目录》。③
由此可见,四分法确立后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广泛影响。
四分法确立后虽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四部目录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却很少。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是一部萧绎自著或命人代撰的书之目录,亦分甲、乙、丙、丁四部,这大概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二、 四分法正统地位的确立
虽然四分法在它产生后被多数官修目录普遍采用,但也有一些学者继续在探寻新的分类法。但始终没有另辟蹊径。唐朝初年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它总结了从《七略》到《七录》的分类发展史,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 称号,集部后附道经、佛经,但不在四部之内,实际上十六大类。
《隋书·经籍志》把四部分类法发展到了一个趋于完善的新阶段,并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隋志》是现存目录中以四部分类,出现较早,影响也较深远的四部目录。《隋志》所创立的体例顺应了文献典籍的发展状况,一直沿用到清代,其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无可辩驳的。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也曾说,“四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4页。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③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5页。 1
①②
部之体,不始于本志(指《隋书·经籍志》),而四部之书之存于世者,则惟本志为最古矣。”
①
《隋书·经籍志》之前的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虽早于此书且今也存世但其在目录学
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远远不及此书,故学界在谈及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时往往不记《金楼子》一书,而视《随书·经籍志》为四部之书之存于世最古者。
《隋书·经籍志》在编撰之时,参考了汉代以来的目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在荀氏《新簿》的分类基础上,“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②。根据隋代存留的国家藏书“今考见存”③,正式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领域由此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隋志》合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删旧书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采旧录所遗,词义可采者,或有所弘益者皆附入之。全书共分四大类,其下又共有四十小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三类,另附道经、佛经与四部之后。儒学文献包括经部十类和子部儒家类。《隋书·经籍志》其分类如下:
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隋书·经籍志序》: “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为十种。”)
史部: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 谱系、簿录(《隋书·经籍志序》:“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
子部: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隋书·经籍志序》:“《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
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隋书·经籍志序》:“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
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箓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 杂论、记④
《隋书·经籍志》除了确立四部分类法之外,还呈现出新的变化。其著书,不在仅仅局限于著录现存的隋代藏书。它以著录当时现实藏书为纲,同时通过在书目后作注的方式,反映出东汉以来,同类书籍的留存情况。这样把前代的典籍著录状况也反映了出来,故而具有双重意义,这正是《隋书·经籍志》与其它目录不同的地方。
《隋书·经籍志》明确谈到它的大类的划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分合而成的,其经部序说:“班固列六艺为九中,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其史部序说:“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子部序说:“《汉书》有诸子、兵
姚名达:《目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6页。 ②
[唐]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页. ③
同上 ④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2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