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1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文地理学》课件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阐述人地关系的内涵?

答:人地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土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的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而土地则是客体,为发展生产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再者,在人利用土地的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的两种内涵。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

答:1)社会历史性,注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人文现象;2)区域性,注重从区域角度研究人文现象;3)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考察研究人文现象。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势。

4、通过查阅资料,论述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类环境,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以人居环境为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适合居住,而是认为当今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综合各方面来看的,如近几个月进行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以及幸福城市的评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在如今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经济建设方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飞速发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有了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陪伴,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2)、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其发展形成的理论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决策者正确进行决策。

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一个区域的决策者应该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土壤开发,并根据以往开发的历史确定该地区适合进行何种类的开发。

3)、为文化及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各国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是一门基础学科,为了揭示全国各地人文现象的分布的规律性,从中总结经验,协调好人地关系,更好的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的向社会宣传和普及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掌握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使他们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本国国情,充分不同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和谐发展。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总而言之,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在我国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简述文化区的分类及各自的概念和特点。

答: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三类。

1)形式文化区:【概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特点】自然状态下形成——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概念】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点】非自然状态下形成——存在功能中心、边缘明显、有执行功能的机构。

3)乡土文化区:【概念】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思,这种自我意思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特点】居民中长期形成并在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识——缺乏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播,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就属于这种类型。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例如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多使用汉语,而在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在乡村中,政府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③刺激扩散(适应性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例如,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来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训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是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与原文化区不连续。例如客家的迁移文化。

3、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

答: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其中的功能过程是生态过程。文化生态学即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J.W.贝里所称“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其基本观点是:“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在这一研究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2)网格型文化生态关系: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即网格式文化关系。其观点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在其《文化与环境》论著中称为“社会体系的研究方法”。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后果。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4、文化景观的概念。

答: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需要,在自然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A.J.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主要观点: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6、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出现在新教流行的荷兰、英国,而后再向其他地区传播,刺激了这些地区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一般是地理环境促进生产,生产影响社会及思想,而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因此,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7、解释人地关系模式图式。

答: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相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图1 人地关系图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