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8:34: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宋大伟 刘 准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08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高校也将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将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特点
1. “90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他们普遍为独生子女,多在“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由于家庭的溺爱,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也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由于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被视为心肝宝贝,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使得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知识储备更丰富,懂得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新知识,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积极进取,善于发散思维,乐于表现自己,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弱点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喜欢攀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不足。 2.“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点
(1)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2)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3)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及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90后”大学生对网络都很精通,很多新生在没有到校的时候都已经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了朋友。调查中发现,他们中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比起“80后”,“90后”大学生更加功利,他们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大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考研、出国、奖学金,一样也不落下。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学生都确定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些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以人为本”,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1]对于“90后”一代的教育,应该采取引导,让他们扬长避短。他们思想前卫,注重新颖,就应该努力发挥他们的这种创新性思维,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的时候,对“90后”一代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不应该过多地苛刻指责。 2.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
针对“90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欲望心强烈,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教育方法。无视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主观需要,漠视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强制性地进行单纯灌输式的教育,在今天往往是无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培养爱校意识,产生凝聚力,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3]
4.占领网络新阵地,打造多种媒体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网络中许多不健康新闻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不断探寻,使得一些孩子脱离了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迷失自我,从而心理上产生异变。甚至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包括漠视他们自己的生命,造成许许多多悲剧的发生。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思想觉悟,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4] 5.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个人心理问题的解决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想到要去顾虑他人的感受。走进大学后如果依然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同学、面对舍友,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内心的失落感蔓延加之日常生活的琐事引发的矛盾,轻易就能使这些还未成人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走向心理极端。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6.树立科学积极的消费观,倡导理智的校园消费文化
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90后”,对钱的概念相对模糊。他们接触到的事物新鲜时尚,因此消费欲望比“80后”更强。刚拿到大笔的资金,往往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一味追求“吃要讲究、穿要高档、玩要豪华”的消费模式。要反对超前消费和畸型消费,弱化盲从、虚荣心理,增强学生自律自主能力,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不贪图享受、倡导勤俭节约、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有利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加强“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同时,也要同时加强大学文化和娱乐设施的投入,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热情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活动上来。同时还要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