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5: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一、修编背景

1.宏观区域战略转变对通江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9年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出台,给通江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0年国家《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掀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浪潮,刺激通江快速发展。

2011年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出台,为通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指明道路。

2012年5月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奠定通江发展的优良环境。

2.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发展思路的转变推动通江大步发展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7—2015)》(2011),《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7—2015)》(2007)以及巴中市《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等上位规划对通江的发展提出了众多明确的发展思路,引导着通江快速的发展。

3.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极大的刺激通江快速发展

未来巴(中)万(源)铁路、巴(中)万(源)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国道省道的全面提升将极大的改变通江的交通战略地位,打破了原有的交通限制瓶颈,强化通江与外界的联系,极大的提高了产品输出输入的能力,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通江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修编原因

1.人口增长迅速,突破原有总规预测,急需新的规划给予指引

通江县县城人口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县城人口达到12.2万人,远超过03版总规预测的9万人。建设用地容量与人口发展速度不匹配,不能满足通江后续发展需求,亟待新的规划指导通江未来发展。

2.人口密度大,城市设施负载较大,亟待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公共设施用地及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在老城片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居住环境拥挤,设施超负荷运转,市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都大幅降低。此

外,根据十二五规划,通江县城市化进程速度将有很大提高,亟待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满足通江人民的使用的同时,辐射周边区域,扩大影响力。

3.特色产品丰富,但产业特色挖掘不足,亟待提升区域竞争力

通江具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也有诸如茶叶、干果、粮油、渔业、畜牧业等众多生态农产品,应挖掘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4.红色文化已成规模,但红色资源挖掘不深,亟待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通江作为全国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随着全国红色文化的不断发展,通江的地位也将凸显,这将给通江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7—2015)》的出台将更加对通江红色文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亟待新的规划提升红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5.山水环境优美,但生态环境培育不足,亟待提升城市自然环境特色 通江地处山区,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条件敏感,后续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注重山水环境的保护,山水特色的塑造。

6.其它新出现的变化因素,亟需给以新的应对

巴万高速公路、巴万铁路建设是通江县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随着巴万高速公路的建成将大大缩短通江到巴中和万源的时间,这为通江资源的开发带来良好的契机。随着巴万高速公路的修建完毕,通江丰富的资源开发也成为了可能,这将带来资源转化工业以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也需给予新的考虑。

三、规划创新点

1.区域统筹思考——在“全域通江”的视角下,结合外部发展机遇与内部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协调远近,对通江进行整体宏观定位,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强化经济发展——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为出发点,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区域产业布局,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深加工的区域化集群化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之乡”,提升通江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

3.提升红色资源——依托县域内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开发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带,把通江打造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精品带和革命教育基地。

4.强化现代服务——依托中心城区现有发展基础,以“商业强县”、“商务兴县”、“商旅结合”、“商业超前”为发展策略,将通江打造成为辐射川、陕、渝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5.坚持民生为本——重视基层公共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

务水平,适度超前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民生工程,打造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

6.注重显山露水——以“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规划构思,保护城市内部山水格局,突出通江的魅力山水,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及社会文化相结合的功能特色,构建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7.夯实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交通安全、供水安全、供电安全、信息安全为目标,夯实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构建内畅外快的交通网络、构建综合配套的水利网络、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网络、构建保障有力的信息网络为手段,改善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

8.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策略,加强建设生态环境,将生态培育与山水格局塑造结合起来,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一体化。

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本规划分为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和远期(2021-2030年)三个阶段。

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通江县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4125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规划区范围:范围包括现状中心城区及涉及到城市建设用地拓展、水源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统筹而所需的控制范围。3.中心城区范围:指规划的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为30.00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五、总体战略定位

贯彻的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城乡统筹、产城一体的方针,围绕省委“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和市委“促增长、强基础、转方式、增投资、惠民生”的工作要求,把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时机,实现经济突飞、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设施完善、人文兴盛的全面小康社会。 将通江建设成为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之乡”、国家级“绿色旅游胜地”、 中国红色旅游精品带和革命教育基地、国家级生态宜居标杆城市。

将中心城区构建为既具红军精神气质,又有现代文明气氛,“宜居宜业宜商”的魅力山水红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