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简答题题库-16陈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7:18: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敏锐。

特点:使变色范围变窄,变色更敏锐。 4、滴定曲线的特点?

答:曲线的起点取决于被滴定物质的性质或浓度;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发生突跃; 计量点之后变得平缓。 5、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强酸强碱来说,滴定突跃范围大小取决于酸碱浓度。

酸碱浓度越大,突跃范围越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越多,但浓度太高,计量点附近即使加入1滴,由于其物质的量较大,引入的误差也较大,故一般不采用浓度高于1mol/L和低于0.01mol/L的溶液。另外酸碱浓度应相近。 6、什么是非水溶液滴定?常用的溶剂有哪些?

答:在非水溶液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为非水溶液滴定法。

常用溶剂:(1)质子溶剂——能给出或者接受质子的溶剂。根据接收质子可分为①酸性溶剂:能给出质子的溶剂;②碱性溶剂:能接收质子的溶剂;③中性溶剂:能接收又能给出质子的溶剂。

(2) 无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可分为①偶极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雨水比较几乎无酸性,无两性特征,有较弱的接受质子倾向和程度不同的成氢键能力。②惰性溶剂:不参与酸碱反应,也无形成氢键能力。

7、非水溶液滴定溶剂的性质

答:(1)溶剂的离解性:离解性溶剂的特点是分子间能发生自递反应。一份子起酸的作用,一份子起碱的作用。

(2)溶剂的酸碱性:弱酸溶于碱性溶剂中课增强其酸性;弱碱溶于强酸中可增强其碱性;

(3)溶剂的极性:与其介电常数有关,极性强的溶剂介电常数大,溶质在这种溶液中容易离解;

(4)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俊华道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叫均化效应。 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叫区分效应。

一般来说,酸性溶剂是碱的均化性试剂,是酸的区分性试剂;而碱性溶剂是酸的均化性试剂,是酸的区分试剂。 8、非水溶液滴定分析中对溶剂的要求。

答:(1)有一定的纯度,黏度小,挥发性低,易于精制、回收、廉价、安全; (2)溶剂应能溶解试样及滴定反应的产物;

(3)常用的混合溶剂一般有惰性溶剂与质子溶剂结合; (4)溶剂不引起副反应。

9、为什么滴定剂要用强酸强碱而不能用弱酸弱碱?

答:因为弱酸弱碱盛成盐有水解现象,相当于在酸碱中和的同时又生成了部分弱酸弱碱,由此导致中和反应不完全。

10、用酸碱质子理论解释水分对非水溶液滴定酸和碱的影响。

答:水既可以接受质子又可以给出质子,从质子论的角度来看,水既是酸性杂质,又是碱性杂质。所以在非水滴定中,无论是酸还是碱,水均消耗较多的标准溶液。 11、非水滴定与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相比较,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1)极软的酸或碱,在水溶液中无法滴定,而在一定的非水介质中可以准确滴定;

(2)有些酸或碱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而无法滴定,在有机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准确滴定;

(3)一些多元酸或碱,混合酸或混合碱,由于离解常数相差不大而不能分别滴定,可以用非水溶液滴定。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1、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反应的优点? 答:(1)稳定性高,配位反应可进行的完全; (2)1:1配位,便于定量计算;

(3)配位反应迅速且生成配合物的溶解性大,便于滴定; (4)配合物多为无色,便于指示剂只是终点。 2、何谓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答:副反应配位反应中,出了M与Y生成配合物的主反应外,还存在着许多副反应。

副反应系数: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为副反应系数。 3、何谓条件稳定常数?与副反应系数之间有何关系?

答:一定条件下,将各种副反应对MY配合物的影响同时考虑时,配合物的实际稳定常数。它表示了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与副反应系数的关系:

4、简述配位反应中各种副反应系数。

答:(1)配位剂副反应系数:表示未与M配对的EDTA各种型体总浓度与游离EDTA的ay倍。主要有副反应系数和共存离子副反应系数。

(2)金属离子副反应系数:表示未与Y配对的金属离子各种型体总浓度是游离金属离子总浓度的am倍。主要有配位效应系数。反映溶液中出EDTA外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3)配合物副反应系数:配合物的副反应主要与溶液中的ph有关。溶液酸度较高时,主要有MHY,溶液碱度较高时,主要有MOHY。MHY和MOHY大多不稳定,一般计算可忽略不计。

5、配位反应中为什么要用缓冲溶液调节ph?

答:因为滴定时不断的的释放出H+,使溶液酸度不断增加,溶液ph的改变,可能导致酸效应,影响主反应的进程;此外金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也受到溶液ph的影响。因此,配位滴定中常加缓冲溶液来维持滴定体系的酸度基本不变。 6、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答:(1)直接滴定法: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离子。 特点:方便、快速、引入的误差较小。

适用情况:只要配位反应能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有合适的指示剂,均可采用直接滴定法。

(2)返滴定法:在待测溶液中先加入定量且过量的EDTA,使待测离子完全配合,然后用其他金属离子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EDTA。根据两种标准溶液的浓度和用量,求得被测物质的含量。

适用情况:

①待测离子(如Ba2+、Sr2+等)虽能与EDTA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缺少变色敏锐的指示剂;

②待测离子(如Al3+、Cr3+等)与EDTA的反应速度很慢,本身又易水解或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

(3)间接滴定法:加入过量的能与EDTA形成稳定配合物的金属离子作沉淀剂,以沉淀待测离子,过量沉淀剂用EDTA滴定。或将沉淀分离、溶解后,再用EDTA滴定其中的金属离子。

适用情况:有些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不与EDTA发生配位反应或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阴离子的测定。

(4)置换滴定法:利用置换反应,置换出等物质的量的另一金属离子,或置换出EDTA,然后滴定。

①置换出金属离子:如果被测离子M与EDTA反应不完全或所形成的配合物不稳定,可让M置换出另一配合物(NL)中等物质的量的N,用EDTA滴定N,然后求出M的含量。

②置换出EDTA:将被测M与干扰离子全部用EDTA配合,加入选择性高的配合剂L以夺取M:

MY+L?ML+Y

释放出与M等物质的量的EDTA,用金属盐类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来的EDTA,即可测得M的含量。

7、何为金属离子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

答:金属离子指示剂:在配位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

原理:金属指示剂:有机染料,与被滴定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种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 ①显色反应: In+M=MIn 甲色 乙色 ②滴定反应:M+Y=MY

③终点指示反应:MIn+Y=MY+In 乙色 → 甲色 8、作为金属离子必备的条件:

答:1)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MIn颜色应与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显色反应敏锐,且有良好的可逆性;

2)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这样EDTA才能夺取MIn中的M,使指示剂游离出来而变色。 3)In本身性质稳定,便于储藏使用 4)MIn易溶于水,不应形成胶体或沉淀

9、什么是指示封闭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

答: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从MIn中将金属离子夺出,因而在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使终点推迟。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若为永久性消除,则需要更换指示剂。若为干扰离子产生的封闭,长加入掩蔽剂,是封闭离子不再与指示剂配位。

10、什么是指示剂僵化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

答:如果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MIn形成胶体或沉淀,在用EDTA滴定到达计量点时,EDTA置换指示剂的作用缓慢,引起终点的拖长,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僵化现象。

产生原因:金属离子指示剂配合物Min为胶体或沉淀,使配合物MY计量点时,滴定剂Y置换出金属指示剂In的速度缓慢。

消除方法:加入合适的有机溶剂;加热;接近终点时放慢滴定速度并剧烈振荡。 11、如何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有哪些途径? 答:(1)控制酸度提高选择性:若KMY和KNY相差较大,满足ΔlgK≥5; (2)使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当溶液中Kmy、KNY接近时,可采用掩蔽法,降低溶液中游离N的浓度,从而达到ΔlgcK'≥5。 途径:选择其他配位剂 降低共存离子的游离浓度 改变共存离子价态。

12、常用的掩蔽干扰离子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掩蔽剂?

答:①配位掩蔽法:加入配位剂使之与干扰离子N形成更稳定配合物,则N离子不再能与EDTA配位,从而实现选择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