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滞后影响的测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4 20:4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滞后影响的测算

作者:刘鹏 赵帅 杨洁 张鑫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6期

摘 要: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所采用的重要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具有滞后性的。本文将根据2002年-2014年的季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在大约3季度后达到最大,并且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到8个季度后才趋于平稳。因此,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时,政府当局必须根据时滞期适时推行,以减少经济波动的风险,达到预期政策的目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一、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一种政策现象也同时存在着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而内部时滞具有很强的主观认识性;外部时滞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由政府来控制的,而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机制来客观决定的。因此、本文将要研究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外部时滞,而它的外部时滞的时间主要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传导机制来决定的。

在凯恩斯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中,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时滞又可细分为初始效应和引致效应。初始效应指的是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总产出的增加。引致效应的产生主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消费路径即在产品市场中由于收入的增加而使得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使得总产出的增加;另一个即在货币市场中由于收入的增加而使得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利率的增加进而刺激投资需求的减少,使得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减少,即“挤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使得民间投资的减少。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时,首先会发生初始效应使社会总产出增加(GDP)在实现初始效应的基础上,引致效应也会紧随对社会总产出产生作用,并再次达到均衡。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测算出初始效应和引致效应的时间。

二、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将选取均衡系统中的内生变量FI(固定资产投资)、GDP(总产出)、XF(消费)、T(税收)、R(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收集2002年—2014年的季度数据作为变量的数据。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选择银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替代利率。为了剔除季节,随机因素的影响,本文对部分变量进行了季节调整,并且对其分别取对数,即LNFI、LNGDP、LNXF、LNT。 三、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单位根检验

经过ADF检验得出:LNFI~I(1)、LNGDP~I(1)、LNXF~I(1)、LNT~I(1)、R~I(1)。

2.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检验是用来检验多个同阶非平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平稳关系。

运用eviews对变量进行Johansen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0)≤1,因此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即LNFI、LNGDP、LNXF、LNT、R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建立VAR模型及分析 (1)检验VAR模型的平稳性

运用eveiws进行平稳性检验如图,根据LR准则,滞后阶数确定为2,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特征根的模都在单位圆内,即所有变量都是平稳、收敛的。 (2)脉冲响应函数 ①残差的相关性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中选用Autocorrelation LM检验对残差进行相关性检验,滞后期p=2,从得到结果是VAR模型在滞后2阶情况下的LM统计量为27.647,P值为0.324,则接受残差不存在自相关的原假设,即残差不存在自相关。 ②脉冲响应函数

图 LNGDP对LNFI的响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受到本期固定投资的一个正冲击后,社会总产出从第1个季度开始不断地增长,并在第3个季度达到最高.随后从第8季度开始对社会总产出的冲击趋于平稳,社会总产出在第1季度便受到了正的冲击,这说明我国社会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在第1个季度内迅速得到满足即初始效应得到立即满足,但是从第2-3季度不断增长的趋势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满足直到第3季度才基本得到满足.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的冲击在第3季度达到最大,随后便对社会总产出的冲击有所减小,这说明可能是引致效应中的利率上升使得民间资本的投资减少,而使得社会总产出有所减少,直到第8季度后经济的增长才趋于平稳,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有利于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并且对经济的冲击波动将持续8个季度才趋于平稳。并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社会总产出的增加有长期的持续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政策建议

1.政策当局在使用投资作为其宏观调控的手段时,必须考虑其滞后作用适时地出台实施政策,以减少对经济的波动性和未来的风险。

2.对市场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缩短滞后时间,提高政策的效率及减少政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樊丽明.财政政策时滞分析[J].当代财经,1992(6).

[2]李永友、丛树海.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研究,2006(10). [3]白战伟、李树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滞的测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4).

[4]李鑫、刘语潇.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VAR模型分析[J].理论探索,2011(8). 作者简介:刘鹏(1989- ),男,汉族,山西闻喜县,经济学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赵帅,经济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杨洁,经济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研究;张鑫,经济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