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和引申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8:48: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裁所说的“以颁为班”实际就是提示我们:与“颁”同音的“班”即是本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你得了解古人的用字习惯,并不是说凡是同音或者近音的字就必然是通假或假借字。 《说文》:“班,分瑞玉。从玨,从刀。”《尚书·尧典》:“班瑞玉于群后。”通过相似联想引申之,可以有“赐予”、“分给”等义。由上述几例可以看出,人们在考求本字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声音的线索以外,同时也在根据字形与字义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字形所提供的启示,来求其本字。 (二)通假和假借区别:

1.通常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用字上借用同音字,把本无其字的称为假借——造字上的借用同音字。

假借不能象四体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方法直接造出新的字形,但可以通过假借间接造成新字。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造字法上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无论直接、间接都没有造出新字。

9

3.通假和假借都是借字标音。 4.不同的本字概念——同名异实

(1)通假的本字指习惯上被替代的字。假借上的本字指相对于本义而言的那个字形。 (2)通假的本字,习惯上称被替代的字为本字。但这个本字不一定记录的是本义。 A、古代书面语中通常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就是通假。其中这个借用的字称为借字,这个被替代的字即称本字。通假字会造成歧解。 逝通誓 《说文》:“逝,往也。”“誓,约束也。” 《尚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发誓)。”《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逝”和“誓”通用,这是习惯所造成的,虽然性质有点象写错别字,但它不是个人的偶然的笔误,而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课本注:“帅”是通假字,本义是“佩巾”。“帅”的“佩巾”义在本句中很明

10

显是“形义不合”,所以教材指出“率”是本字。

但“率”并不表示“率领”的本义。“率领”一义也是“率”的假借义。《说文》:“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段注:“毕者,田网也。”所以“率”是本字应该理解为本该用的字、习惯用的字。 C、通假字中常常有久借不还的现象。 如草木的本有“艸”,不用却用“草”。《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斗子。”《说文》“凥,处也”(本义是坐)“居,蹲也。”“容貌”的本字是“颂”,不用,却用表“盛受”的“容”代替。

(3)假借是据音录词,本无其字的本字是相对于本义而言的,即没有表示这个词的本义的字形。即没有为这个词造出新字,而只好借用另一个同音字记录这个词义。于是造成了同字记录了不同的词语。一般说来是字少词多、或不想造这么多字,记忆这么多字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5.通假和假借不易区分,如果不是为了考证,不必强分通假和假借。因为本有其字和

11

本无其字并不好确认。如。《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早上朝晚退朝),犯君顔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一般认为“蚤”是借字,本字是“早”。但后来发现,“早”到汉代才出现。所以说在汉代以前我们只能说“蚤”记录的“早”义是假借义,到了汉代仍然用“蚤”记录“早”义的是通假。但有几个人能够对汉字的出生有这么透彻的了解?再说汉字也还没有一一地发准生证,所以如果不是写考证文章,不必细究这个问题。 四、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

因形求义的结果可以求出字(词)的本义,那么,它所依据的字形是什么呢?——主要是小篆、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甚至是战国文字),要尽量利用古文字的资料来考证文字的本义。如果不是根据古文字的字形探求本义而根据后起的字形来探求本义往往会闹笑话。如:

有人据楷书释“出”字:“在两山之间活动。”而“出”字实不从二山,甲骨文字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