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和引申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2:5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注意,不论是汉字的形体直接反映词的意义,还是间接反映词义,其说解都应在古代文献中找到证据。 (1)《说文》证明古人是如何理解这个字的造字方法或构造。《说文》中很多以形说义的说解在古文献中都能找到证据。可见,形义结合的原则并非某个人人为的结合,而是反映了早期汉字的造字规律。 有人据甲骨文释“册”字:“概象古人所祭祀的列石之形,是示(社)土之外的另一种灵石。”“册声与社近,殆亦社石之一种形式。其字形之所以作册,估计可能当时在石腰部有绳索彩帛之类缠束。”根本就不管古今汉语中有没有“册”字作“列石”“灵石”、“社石”讲的用例,古今社会中有没有称“列石”、“灵石”、“社石”为“册”的习俗。”宗甲骨文

,从宀从示,表示室

内置示(即置神主)。本义是指宗庙。《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

21

甲骨文作 或 等形,正

象用竹片或木片编成的简册之形。可见当时就有了竹简文,只是由于竹简易于腐烂,我们今天才没能看到。

旦金文

,像旭日初升,下边还

连着地面(一说为云气)之形,本义为天明、早晨。小篆字下一横由地面(或云气)变来,是象形符号。因而“旦”字为象形字而不是指事字。若按看图说话,这样的一个图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傍晚太阳即将没入水面的情形。不一定是早上太阳出现在地平线的情形呀。这时我们有必要引用古人是怎么解说这个字,怎么使用这个字的。旦:古人的解说,《说文》:“明也,从日见一。一,地也。”

(2)要有古文献用例的证明。如果缺乏古代文献资料作为证据的说解,则往往是为附和某一观点而施为的。没有文献用例的证明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让人无所适从。

22

“旦”的图形其实可以是早上的情形,也可以是晚上的情形。所以如果仅仅是看图说话,很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仅要看古人是如何解说这个字的形义结构,还要看古人是如何使用这个字的。

“旦”古人用作“清晨;早晨”。《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戰,見星未已。” 杨伯峻 注:“從晨戰至黄昏後尚未停止。”

(3)要注意掌握一些俗字的知识 从南北朝之后,俗语俗字大量进入文献,造成后人识读的困难,以致有人认为读中古的文献比读上古文献更吃力。如唐代的类书《太平广记》就有不少俗字让人头疼不已。 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出《朝野佥载》:“秋官侍郞狄仁杰(嘲)秋官侍郞盧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驢。’献曰:‘中辟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旁有火,乃是煮熟狗。’”

按:唐代“狄”字俗写作犾,否则卢献也会这么嘲笑狄仁杰了。俗字中“火”字常常写作“大”、“犬”,《碑别字新编》P42“狄”

23

字,《魏李蕤墓志》作{犭+大}《魏李彰墓志》作{犭+犬},“秋”字作{禾+犬},“灾”作〖宀+大〗。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