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1年水资源公报x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3/29 4:52: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 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2010年水资源公报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

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010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07.0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47.3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335.6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8494.4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41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52.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903.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39.3亿m3。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45.2亿m3。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7%、36.4%、8.3%和4.6%。

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 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1年我国气候旱涝交织、多灾连发。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接连出现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全国有260多条江河发生超警线洪水,钱塘江发生195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汉江上游、嘉陵江、黄河泾洛渭流域同时发生严重秋汛,先后有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调度,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精心组织、全力抗灾救灾,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广大军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战,夺取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全面胜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有效解决了旱区2055万群众临时饮水困难,抗旱减免粮食损失465亿公斤,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洪涝灾害损失主要指标比1990年以来均值偏少4~8成。 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1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82.3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132.9亿m3,比常年值偏少9.4%,比2010年减少16.3%,是1956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22.3mm,比常年值偏少1.8%,比2010年减少11.9%;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43.5mm,比常年值偏少13.1%,比2010年减少18.5%。从行政分区看,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007.3mm,比常年值偏少8.9%;中部8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中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773.1mm,比常年值偏少15.6%;西部12个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西部地区)平均降水量为467.7mm,比常年值偏少6.8%。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

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陕西2省偏多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贵州、湖南、云南和江西等4省偏少20%~30%。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201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2213.6亿m3,折合年径流深234.6mm,比常年值偏少16.8%,比2010年减少25.5%。受降水减少影响,全国地表水资源量也是1956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4022.4亿m3,折合年径流深66.4mm,比常年值偏少8.2%,比2010年减少20.9%;南方4区为18191.1亿m3,折合年径流深533.0mm,比常年值偏少18.5%,比2010年减少26.4%。东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为4450.0亿m3,折合年径流深417.5mm,比常年值偏少14.2%;中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为4483.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68.8mm,比常年值偏少28.9%;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量为13279.8亿m3,折合年径流深197.2mm,比常年值偏少12.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江苏和陕西偏多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贵州偏少40%~50%。

2011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67.2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518.9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930.3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2195.4亿m3,比2010年减少6299.0亿m3。其中辽河区入海水量147.2亿m3,海河区36.1亿m3,黄河区184.2亿m3,淮河区352.9亿m3,长江区6892.0亿m3,东南诸河区1337.0亿m3,珠江区3246.0亿m3。海河、辽河、黄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的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30%~45%,淮河区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55%,珠江、长江和东南诸河区的入海水量约占当地地表水资源量的88%~95%。

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渗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以总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将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在确定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011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7214.5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少10.6%。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74.7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42.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2.4亿m3。2011年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163万km2,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44.4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28.4亿m3,辽河区110.9亿m3,海河区167.9亿m3,黄河区175.6亿m3,淮河区292.1亿m3,西北诸河区469.4亿m3。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49.8%、37.2%、7.9%和5.1%。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在计算中,既可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量求得;也可由地表水资源量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求得。201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6.7亿m3,比常年值偏少16.1%,为1956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43.1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4.5%(地下水资源量的85.5%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2.2%,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4.6万m3/km2。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917.9亿m3,比常年值偏少6.5%,占全国的21.2%;南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