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24: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谢伟 李瑞

来源:《职业时空》2012年第09期

摘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和国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双师”教师建设和“双证”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必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我们创建示范性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只有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才能够走在前头,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先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开始尝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了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至今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工学结合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结合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权威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岗位,一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企业岗位(群),对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四大能力(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一教双证”。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企业岗位与学校教学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融合,与企业深度合作,挖掘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的潜力,创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入学后,首先在校完成0.5学年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第二学期再进企业完成2周的的实习,吸收企业现场专业和行业相关知识技能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后续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最后回到企业顶岗工作,完成最终的综合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校企业合作的带薪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考核的标准,以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工学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依据企业人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专业根据办学定位,明确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各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制定的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经组成合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并修改后再组织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年的校企合作及有针对性的调研,会根据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时效性。

三、校企合作中体现工学结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和建设,合作开发教材、课程、培训师资、共建实训基地,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二是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三是采取“企业冠名办班”、“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模式,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四是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五是构建由职业特定能力标准、核心能力标准、行业通用能力标准、跨行业能力标准四个模块构成的质量标准体系,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考核;六是广泛开展合作技术创新,校企共同努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竞争力;七是建立校企人员互派机制和考评机制;教师到企业锻炼,帮助企业解决一般性的技术难题,由企业考评,与此同时,学校提高兼职教师(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的比例,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校讲课并给予课酬奖励等政策,让专业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企业生产一线真正融为一体。八是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校企合作育人。

加强合作模式研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在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全方位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中体现工学结合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组织、训练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尤其是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

五、“双师”培养体现工学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师以上职称作为衡量标准,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本专业深度合作相关企业,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此外,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或者经个人申请,还经常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和企业中去从事相关技术服务、培训、共同研发等工作,在更新自己的行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促使校企合作开发的纵深发展。

为了充分对接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实际,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确保所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本专业还通过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发现并聘请一批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技能扎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品质的企业技术人员及兄弟院校的资深教师为兼职兼课教师,在此基础上,选拔和聘用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成为兼职教师队伍的核心骨干。

六、“双证”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设计中体现工学结合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引入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四类能力,借助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真正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对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内涵上的涵盖关系或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即既涵盖职业标准,又高于职业标准。此外,为保证“双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开发课程时邀请部分知名业内企业的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开发,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从而保证课程分析的准确性与课程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保证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除了专业方向课的构建过程融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专业平台课体系构建及课程内容要求也适当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同时,兼顾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并不是涵盖所有的某行业的相关职业标准,而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企业及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覆盖相应的职业标准,确保学校办学宗旨的实现。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开展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项目式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于其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之间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目标。课程的实施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