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4:4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应用题更是培养思维良好品质的有力工具。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教案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中已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案的章节,而是把它渗透到各个数学领域的学习中,这就对我们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应用题教案中往往仅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一读而过”,见题就列式,不少学生常因审题不细、思维不清而造成解题的错误。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强人意。在这种背景下,因此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将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智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案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本校中年级学生的现有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影响解题能力的因素; 2、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教案突破口和教案训练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四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4、个案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
1、 借鉴。
2、
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待应用题的态度和解题现状,并分析原因。 深入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等作为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日常学习生活,探索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实例、课题报告、教案效果作为成果汇报形式,并推广应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我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搜集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力求以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课题研究。主要阅读的书目有:《数学课程标准》、《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案法》、《小学数学教案策略》、《小学数学教案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案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爱弥儿——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等。 <二)调查分析现状,并寻找形成原因。
为了找到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首先对班级学生
做应用题的态度和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具有畏惧心理和漠视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中都存在自己思考不会,老师一讲就会的现象。独立做题时,正确率也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粗心马虎的现象特别严重,做题的思路正确,算式也能列对,可就是结果容易出错。每一次的考试测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粗心马虎而或多或少的失分,即使是成绩特别好的孩子,也不可避免。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分析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造成的解题错误。 2、由于学生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
3、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错误。 <三)立足课堂教案,寻找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原因,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审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
由于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即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思考了,往往也只是“不求甚解”。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应用题教案中,首先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其次,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剩下”就用减法,“一共”、“剩下”这些词语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变成加、减法的代名词了;还有时,老师今天讲的例题是乘法应用题,有些学生在练习时,就不动脑筋思考,认为这些题都应该用乘法计算。而对于现时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学生的这种“倾向”有时确实也很凑效,就算不甚清楚问题内容,也能解决书上的一些习题。可是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技巧”时,便会养成不看题目就解题的不良习惯,慢慢失去读题的耐性和兴趣,审题能力也很难提高。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练习时,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变换练习题的类型,使学生灵活解答。我在教案中,还刻意运用一些非计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建
立
他
们
的
审
题
能
力
。
如
:
“小明用了10元买铅笔,还余下多少元?”“本班男生17人,女生18人,全班学生家长共有多少人?”“橙子5元1个,苹果3元1个。妈妈买了橙子和苹果回家,共用了多少元?”……学生面对这些题目,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议,讨论这些题目没法计算的原因。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邀请他们将题目略为修改,使之变成可以让全班计算的题目。这些改动既有趣,又可以提升学生对应用题的敏感度。 2、应用题教案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