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1 0:03: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新中小学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六校联盟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

试题

一、积累运用(20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2分) (1),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5)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6)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一箪食,一瓢饮,,。

(8)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8分)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甲(A妆 B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 )临人间。因为在南国,雨仍然会偶而造访大地,它变得更lìn sè( )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 )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 乙 (A平静 B寂静)。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①莅( )临②lìnsè( ) ③淅( )淅沥沥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2分) ①雨已经化了甲( )(A妆 B装)。 ②它显出一种自然、 乙( )(A平静 B寂静)。 (3)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3~4题。(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叙事,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景,“澹澹”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C. 这首诗以“观”字统领全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诗人为自己能够到碣石山观景、抒发内心情感而感到幸运喜悦,是全诗的主旨句。

4.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最新中小学教育资源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太丘舍去( ) (2)不亦说乎( )(3)传不习乎( ) ...6.下列句中“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人不知而不愠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朋友交而不信乎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门人食客编写。

B.《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C.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表示特定的年龄。 D.【乙】选文中的_些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择善而从”“三入行,必有我师焉”。

9.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1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

最新中小学教育资源

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0.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找出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3分)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如此有兴致的描写百草园,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21分)

妈妈偷吃

曾颖

①母亲在童年时期,看过太多“吃者生,不吃者死”的例子。这些记忆,深深地镌刻入她的基因,以至每每在她人生岁月里发挥着作用。

②我要讲的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物质供应虽然也紧张,但已不至于饿死人了。当时我五岁,弟弟一岁多,每当家里吃肉,母亲自己总是挑个没肉的骨头。然而,偷嘴事件,就发生在这时。

③那一年,我母亲打零工的厂里来了一位叫青姨的同事,她和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自然与母亲一起上下班。工厂在小城的东边,家在小城的西边,上下班穿城而过。县城仅有的几家国营食品店,都在这条路上:酸香味的臊子米粉,蒸笼里的牛肉和肥肠,大锅煮起的烩面……这些可爱的尤物,施尽魅力勾引着人们疯狂地进行味觉想象。特别对于每天只就着一个菜吃点饭,半个月左右才吃一顿肉的人来说,这种香味,既是诱惑,也是折磨。青姨提议吃点东西,母亲想着一上午只挣了四五毛钱,就有些舍不得。而且,这样背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吃东西的事,她从没干过,也完全不符合她的道德观。

④青姨是个擅长做思想工作的人,她给母亲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粮食关”时期,她老家有两家人,一家父母把所有食物都给孩子,而另一家父母则把自己照顾好,然后再照看孩子。结果,前一家父母死掉了,孩子自然也没落个好;而后一家全家保全了。由此得出结论:大人自己吃,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⑤这个不知是否真实的故事让母亲放松了警惕,她看着路边食品厂的热卤摊的汤锅里煮着的排骨、猪蹄和尾巴。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在卤汁里被煮得金黄锃亮、香气四溢。她终于忍不住了,拿出8毛钱和半斤肉票,和青姨合伙买下了一只油光闪闪的猪蹄。

⑥荷叶中包着的半只猪蹄,如同一件绝美的艺术品,青绿的背景下,白净的骨头、透明的蹄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