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矿床类型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5 14:19: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0011014班 Sakura

名称 类型 定义 SEDEX(以沉积岩容矿的喷流沉积矿床) 层控/非岩浆热液矿床 是指在古大陆边缘(或陆间)裂陷槽(裂谷带)中由海底喷流(气)-沉积作用形成的、主要呈整合的层状赋存于正常沉积岩系(主要为碎屑岩和炭质页岩,次为碳酸盐岩)中的,以发育条带状和层纹状富硫化物矿石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VMS(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海底火山热液矿床 系指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通过海底热液喷流作用(“黑烟囱”活动)形成的,主要由块状的黄铁矿和贱金属(Cu、Pb、Zn)硫化物组成的一类矿床。 主要矿产 矿床特征及 工业意义 富Pb、Zn,伴生Ag、Ba,贫Cu,几乎不含Au。 Zn,Cu,Pb,Ag和Au最为重要,常伴生Co,Sn,Se,Mn,Cd,In,Bi,Te,Ga,Ge,部分矿床含有大量As,Sb,Hg。 1.构造地质背景:矿床多产在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或克拉通内部的裂陷盆地中,如陆内或陆缘裂谷盆地、弧后裂谷盆地等。 2.“层控性”:所有硫化物矿体都产在容矿岩系一定层位中。 3.“时控性”:形成地质时代局限,多集中产在中元古代和泥盆纪。 4.“岩控性”:含矿岩系多为海相、远洋至半远洋静水还原条件下沉积的黑色页岩、细碎屑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 5.矿体总体具有层状特征,但矿体形貌和结构特征取决于距热液通道系统的远近和海底的地形——近源“上层下脉”,远源为整合的层状矿体。 6.矿体围岩具程度不同的热液蚀变 7.矿石特征:主要矿物是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重晶石。具条带状、纹层状、块状、角砾状构造。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燧石)、重晶石、碳酸盐(菱铁矿、白云石)、电气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8.矿体不同部位的矿石具不同的组构特征。透镜状矿体显示化学沉积的组构特点,蚀变岩筒中矿石显示热液充填-交代的矿化特征。 9.成矿元素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Zn、Pb、Cu存在十分明显的分带现象。 10.大而富。平均矿石量6000万吨,平均品位11.9%,分别是VMS的10倍和2倍。 世界铅锌资源的最主要来源(储量:Pb-60%,Zn-50%;产量:Pb-25,Zn-31%) 1.矿床大多产在板块生长(大洋中脊、陆缘裂谷)或俯冲(大洋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中。 2.在火山岩分布区,矿床常成群成带集中产出,构成巨大的成矿区。成矿时代广泛,从太古代到现代大洋中脊正在活动的“黑烟囱”,均有矿床形成。 3.含矿岩系为一套基性至中酸性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凝灰质岩和火山沉积岩。 4.矿床具“上层下脉”的结构特点。 5.通常下盘蚀变,上盘几乎不蚀变。主要蚀变类型: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 6.矿石中占优势的硫化物是黄铁矿,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有少量黝铜矿、砷黝铜矿和斑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重晶石、石膏和碳酸盐等。——下部(内部)“黄矿”,上部(外部)“黑矿”。 7. 矿体不同部位的矿石具不同的组构特征。透镜状矿体显示化学沉积的组构特点,蚀变岩筒中矿石显示热液充填-交代的矿化特征。 8.典型的VMS矿床往往由多个块状硫化物透镜体或网脉带组成,矿石储量100-1000万吨,铜+锌+铅平均品位2-10%。有色金属价值仅次于斑岩铜矿居世界第二。 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海水和沉积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同生水,金属组分主要通过下渗海水在沉积柱中循环萃取获得,含矿流体温度范围100-300. 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海水,金属组分主要通过下渗海水在火山岩系和沉积岩中萃取获得,含矿流体温度范围100-350.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0011014班 Sakura

2.含矿流体的迁移:流体在重力(密度差)驱动下沿同生断裂上升,在海底沉积物/海水接触面附近成矿。金属以氟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到达海底的喷发流体与冷海水混合,由于温度和压力的迅速降低、pH以及流体成分的改变而沉淀出金属硫化物和脉石矿物。 典型矿例 甲生盘、山片沟Zn-Pb-Fe硫化物矿床。 2.含矿流体的迁移:流体在重力(密度差)驱动下沿同生断裂和火山机构上升,在海底喷发形成“黑烟囱”。金属以氟化物络合物或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搬运。 3.矿质沉淀机制:到达海底的喷发流体与冷海水混合,由于温度和压力的迅速降低、pH以及流体成分的改变而沉淀出金属硫化物和脉石矿物。 Ag-Au) 华北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产有东升庙、霍各乞、炭窑口Zn-Pb-Cu-Fe硫化物矿床、塞浦路斯型(Cu-Au),别子型(Cu-Zn,Au),原始型(Zn-Cu,Ag-Au),黑矿型(Pb-Zn-Cu,Carlin/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层控/非岩浆热液矿床): 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因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发现于美国内达华州卡林地区而得名。 典型矿例:美国:Carlin,Getchell,Gold Quarry等;中国:东北寨、桥桥上、马脑壳、阳山、板其、牙他等。(小区域中的大资源) 矿床特征:

1.陆缘地壳减薄拉张区。2.矿床常呈群呈带出现,构成巨大的矿集区。3.含矿主岩为各种不纯的(泥质、粉砂质、炭质)碳酸盐岩、细碎屑岩(钙质、炭质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4.成矿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高角度正断层与有利岩性层位交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场所。5.常发育不同的围岩蚀变,蚀变带较宽,但蚀变较弱,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6.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形态产状受高角度断层及其旁侧褶皱构造控制。7.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毒砂,次为辉锑矿、雄黄、雌黄、辰砂、白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方解石、铁白云石、绢云母、重晶石、钠长石。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金以次显微-超显微形式出现(含砷硫化物中-不可见次显微金,中晚期硫化物与石英等脉石矿物中-显微金和明金)。8.矿石中金品位一般低而分散,矿石储量一般在100万-1亿吨,品位1-15g/t。金储量一般为几吨至几十吨,个别达100t以上。9.成矿流体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含较高的CO2和一定量的H2S。成矿深度一般在1-3Km。 成因:

1.含矿流体的来源:水主要来自下渗的大气降水,部分来自沉积物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的同生水;金属组分和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2.含矿流体的迁移:含矿热液主要在重力(密度差)和构造应力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充填成矿;金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的形式搬运。3.矿质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由于温度降低、流体成分改变以及与近地表含氧酸性溶液的混合而使金络合物分解,导致金沉淀富集。

MVT型铅锌矿(碳酸盐岩层中的脉状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

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的后生特征的,已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早期发现于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得名。 品位:铅+锌:2-6%,很少超过15%。一般锌多于铅,银很少。

地质特征:1.大多数矿床产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或浅水碳酸盐岩中,尤其产在白云岩中。2.矿床常位于一些特大型盆地的边缘或其附近,或在盆地之间隆起处。3.成矿区域内缺少火成岩,成矿区域面积大,矿床规模大。4.矿床显示后生特征,硫化物渗透交代于碳酸盐岩先存的孔隙内。5.矿石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其次是黄铁矿、白铁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0011014班 Sakura

矿及少量黄铜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重晶石、萤石、方解石。矿石多具浸染状、细脉状构造。6.围岩蚀变不明显,只有白云岩化较普遍。7.成矿温度较低,含矿流体高盐度,流体包裹体中常见有石油。成矿流体与盆地卤水有密切联系。

成矿模式:沉积物压实产生并驱动流体,卤水淋滤从地层中获得金属,并以氯化物或有机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卤水随地层厚度增加盐度增高→从盆地深处排出,在碳酸盐岩中遇硫化氢沉淀硫化物成矿。

热液矿床

是指含矿热水溶液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由充填和交代等成矿方式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矿床特征:1.含矿热液来源多样。2.含矿热液成分复杂。3.形成温度和深度较其他内生矿床低和浅(一般400以下,深-中深4.5-1.5Km,浅-超浅1.5Km-近地表)。4.构造控制作用极为显著。5.成矿时间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6.成矿方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矿石多呈脉状、网脉状、似层状、凸镜状等形态;矿石构造多呈栉状、对称带状、皮壳状、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及块状。7.矿石物质成分复杂,多数热压矿床矿石的物质成分与围岩的基本成分有明显差异。金属矿物:硫化物、氧化物、砷化物、含氧酸盐等为主;非金属矿物:碳酸盐、硫酸盐、含水硅酸盐、石英等。8.矿床形成过程具多期多阶段性。9、通常伴随各种热液蚀变作用。10。常出现矿化蚀变的分带现象。 影响因素:1.温度2.构造3.围岩4.元素浓度5.氧化还原条件6.元素渗透或迁移性

矿产类型:1.大部分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汞、锑、钨、锡、钼、铋)2.贵金属矿产(金、银)3.稀有和分散金属矿产以及放射性元素矿产4.黑色金属(铁、镍、钴)5.许多非金属矿产(硫、石棉、重晶石、萤石、水晶、明矾石、菱镁矿、冰洲石等)

基本形成条件:1.充足的成矿物质来源2.热液流体及其萃取成矿物质的能力3.构造通道、容矿空间与围岩4.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变化

矽卡岩矿床(接触交代矿床)

指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含矿气水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在这类矿藏中,发育有由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及其他钙、镁、铁、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矽卡岩,矿体与矽卡岩在空间、时间、成因上有密切联系,故又称矽卡岩矿床。

矿床特点:1.矿体的产状、形状和规模:矿体分布在侵入岩及其周围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一般产于外接触带的蚀变碳酸盐岩中。矿体的形状、产状均比较复杂,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状等。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为中等规模。2.矿石的物质成分及其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复杂,脉石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辉石及其他钙、镁、铁、铝的硅酸盐矿物,金属矿物以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硼及铍矿物次之。矿石的结构构造多样,有块状、浸染状、条带状、晶洞构造等。矿石一般为粗粒结构。3.矿床分带性: 形成条件:1.岩浆岩条件:有利于形成接触交代矿床的岩浆岩,主要是中酸性岩浆岩,分为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我国相关岩石钾钠含量明显偏高,镁、铁、钙含量偏低。从岩体产状来看,一般是侵位于中深到浅成环境的岩体最有利于矿床形成。与接触交代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多为中小型,呈岩株、岩瘤、岩钟、岩脉产出。2.围岩条件:有利成矿围岩主要是各种碳酸盐岩石,其次是火山岩。威严的节理、裂隙及孔隙度对矿化富集及矿体的形状、产状也有重要影响。3.构造条件:a.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b.围岩层理、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c.褶皱构造d.捕虏体构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