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复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7:0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辨析题或简答题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2、唯心史观之所以唯心,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 【答案要点】 错误。(1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之所以唯心,就是因为它在这一问题上强调社会意识的第一性,不能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等一系列关系问题,特别是看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充分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但是,并不把这种作用当作整个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或者第一性的东西。(3分)

3.有人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是基本的组织原则,所以,在真理问题上,也应当少数服从多数。 【答案要点】 错误。(1分)

真理问题与组织原则问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反对主观真理论。以人数的多少来决定是否真理,这属于主观真理论。人类对于科学真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在时间上肯定有先有后,难以划一,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科学史上常常是少数人最先接触到某一个问题的真理,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不能强求他们来一个“少数服从多数”,放弃他们发现的科学真理。(3分)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包括英雄在内,所以,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该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1)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个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也起促进作用。认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就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观点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是相对立的。\共创论\不是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前提下,承认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而是把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看作是两个孤立、相互平等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2)该命题歪曲了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他们的历史作用等同,这就贬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鼓噪的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5、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6、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6

7、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 答案要点 〕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8、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答案要点」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对的。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就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对照,以判明两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检验一个理论或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要通过实践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也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来从事实践活动,如果实践活动的结果与理论所预期的相一致,则这个理论就是真理,如果实践活动的结果与理论所预期的不相一致,而这种不相一致又不是实践过程造成的,则表明理论是错误的。

10、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对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每一个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为:(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即相对真理之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2)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即人们的认识总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1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1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37

高一级的程度。

1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1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5、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6、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8、社会革命就是社会改革。 〔 答案要点 〕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社会变革。但是也有区别。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社会改革是对社会内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改变,是总体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革命是对原有的社会进行的破坏,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改革不是推翻而是巩固现有社会;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进行的社会运动,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运动。

19、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

38

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洪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人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人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顶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1、剩余价值与利润毫无联系。

〔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两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二者在量上是完全相等的。

区别: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是不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它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3、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 答案要点 〕

此观点错误。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做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2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 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利 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 不 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

39

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 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 分配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 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 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26.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让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

2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28.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它们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3)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

29.何谓矛盾的同一性?试举例说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