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17:05: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广州市岭南中学 杨振文

人教版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翻译全文,学会基本的翻译技巧。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5.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

1.文中的晋侯是_晋文公,秦伯是_秦穆公__,郑伯是_郑文公__。烛之武是__郑国__的臣子,子犯是_晋国_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左传 ,又名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 (体例)史书,相传为 春秋 末年 鲁 国史官 左丘明 所做,主要记载了 东周 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以 鲁 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写作背景

1.国危矣: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2.越国以鄙远: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4.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5.以其无礼于晋: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6.且贰于楚也: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

1

广州市岭南中学 杨振文

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知识积累。 1.秦晋围郑形势图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如《通鉴纪事本末》。 四、注音,解词,翻译并疏通文意。(括号内为注音,加点需要词语解释)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1)翻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交好的同时,又(私下对晋国的敌人)对楚国表示友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2)段意:

2.佚(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公从.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之。辞“臣之壮” /公曰:“吾不能早用.曰:.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许.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

(1)翻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国家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壮年(即年青)的时候,还(或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啊!”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重用你,现在危急之中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2)段意:

2

广州市岭南中学 杨振文

3.夜缒“秦、晋围郑,郑既.( )而出,见秦伯,曰:.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秦伯说.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翻译:深夜,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吊出城外。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如果灭亡了郑国而有利于您,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来往时,我们就可以供给他所缺的东西,您并没有损失什么。况且您曾被晋君赐予过了,他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吧。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它既然能把郑国当成自己东边的国境,那就会肆意扩大他西边的国境。如果不损害秦国,又将从何而去取呢?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就请您认真想想吧。”秦穆公很高兴,便与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2)段意: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亦去.,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之。

(1)翻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2)段意:

五、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文章第二段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烛之武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

(1)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

(2)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