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0:2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缪仲淳调理胃气注重() 6.缪仲淳补益脾阳注重() (三)X型题

1.缪希雍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以下哪几项() A.论治吐血提出三要法 B.脏腑辨证

C;.擅长调治脾胃病 D.对伤寒病的独特见解 E.对本草学的贡献 2.《神农本草经疏》的特点包括以下哪几项() A.图文对照 B.详细注疏 C.阐发医论 D.药物药方 E.补遗药品

3.缪希雍调理胃气,常用下列哪些药() A.人参 F3.扁豆 C.山药 D.莲肉 E.黄精

4.缪希雍常用的行血药物有() A.赤芍 B.生地 C.当归 D.蒲黄 E.郁金

5.缪希雍常用的补肝药物有() A.枸杞 B.芍药 C.山萸肉 D.甘草 E.枣仁

6.缪希雍治目疾,常以菊花配伍() A.地黄 B.青箱子 c.决明子 D.黄柏 E.枸杞子

7.缪希雍治阳明病时,主张在竹叶石膏汤中去半夏,是因为半夏运用的“三禁”是() A.渴家 B.血家 C.汗家 D.湿家

E.酒家

8.缪希雍的治气三法是() A.补气 B.行气 C.破气 D.降气 E.调气

二、名词解释题 1.伤寒时地议 2.吐血三要法 3.内虚暗风 三、填空题 1.缪仲淳认为:“凡邪气之人,必从,故兼阳明证者独多。”

2.缪希雍调理脾胃,着意于两点,一者,一者。这种用药路子,对有很大影响。 3.缪希雍对内虚暗风,大有发明。提出治当以救其标;次治其本,或 或或。其用药甘润清灵,为临床中风之治,大开门径。

4.缪希雍认为阳明病常见的症状是:不恶寒反恶热或、不大便、自汗 、_、_,甚则澹语、狂乱、

5.缪希雍在本草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6.缪希雍最为善用的降气药有 、 、 四、判断题 1.缪希雍认为:“三阳证中,往往多带太阳”。 2.缪希雍认为:“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阳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 3.假如给缪希雍划分学派,可归人温病学派。 4.缪希雍所论的伤寒,实际包括温病、温疫。 五、简答题

1.缪希雍是如何阐发治病应重视脾胃的? 2.简述缪希雍在伤寒、温疫方面的成就。 六、问答题

1.试述缪希雍对伤寒三阳病的治疗特点。

2.缪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及其用药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3.缪希雍治吐血的常用药物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治疗法则?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神农本草经疏》是缪希雍所著的药物学著作。

2.C',缪希雍治疗阳明经证以竹叶石膏汤、白虎汤清泄阳明气分。 3.E缪希雍治伤寒阳明病重视的是清法。

4.C缪希雍创制的脾肾双补丸,较四神丸更进一步,常为后人所宗。

5.E治脾阴不足缪氏常用甘寒滋润之品,元参性味苦咸而凉,故不为其所采用。 6.E缪希雍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7.C.'缪氏认为中风的治疗有标本先后之分.先宜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 8.A缪希雍用养阴补阳以治中风之本,并注意保护脾胃。 9.D缪希雍治太阳阳明病用辛平发散的羌活汤。

《二)B型题

1.A缪希雍的代表著作是《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2.E戴思恭的著作是《证治要诀》。

3.B脾肾双补丸是缪希雍创制的健脾益’肾的方剂。 4.A固本肾气丸是绮石创制的补脾益气填精的方剂。

5.E缪希雍调理胃气重益气,以甘平、甘淡、甘酸三味治之。 6.D缪希雍治脾虚之证,则用甘温,佐以辛香酸平。 (三)X型题

1.ACDE缪希雍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本草学成就、外感热病研究、重用阳明清法、善于调护脾胃及治吐血三要法等。

2.BODE在《神农本草经疏》中缪希雍对药物内容作了详细注疏,并载有医论.收录各部药物及药方,并附补遗药品。

3.ABCD缪希雍治胃虚,用甘平、甘淡、甘酸之味,如人参、扁豆、山药、莲肉、茯苓、石解等。

4.BCDE缪希雍常用的行血药物是:生地、当归、郁金、茅根、丹皮、蒲黄等。 5.ABDE缪氏常以芍药、甘草、枣仁、枸杞等酸甘化阴,以柔克刚。

6.ADE缪希雍治目疾,常用菊花配地黄、黄柏、枸杞子、白蒺藜、五味子、山萸肉、当归、羚羊角、羊肝等。

7.ABC半夏辛燥,有渴家、汗家、血家三禁。

8.ACD关于气病的治疗,缪希雍归纳有“治气三法”:补气、破气和降气。 二、名词解释题

1.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称“伤寒时地议并六经治法”,大意说因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今时南方多热病,当师《伤寒论》意变而通之。

2.缪希雍治疗阴虚出血,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3.缪希雍将中风称为“内虚暗风”,内虚即阴虚,暗风即内风,强调了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的中风病机。 三、填空题 1.口鼻

2.制肝实脾益火燠土甘润清灵叶天士 3.清热顺气开痰益血补气气血两补叶天士

4.先恶寒不久旋发热潮热口渴咽干循衣摸床脉洪大而长

5.疏义致用主治参互简误防失6.苏子批把叶郁金四、判断题1.错。缪希壅认为“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者”。2.错。缪希雍认为中风往往因“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之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中”。3.对。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这一学派明清之际最盛于南方,在研究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明代缪希雍指出温疫邪气侵犯人体“必从口鼻”等观点影响很大。4.对。缪希雍所论伤寒是广义的,实已一包括了多种外感病,如温病、温疫、暑病等。 五、简答题

1.答:缪希雍治病重视脾胃,认为,胃气者,即后天元气也。人以谷气为本,是故经曰:脉有胃气日生,无胃气日死。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先天之气,纵然未尽,而他脏亦不至速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至于绝,则速死矣。因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故凡阴阳气血诸虚之病,皆当刻刻以保护胃

气为急,补养脾气为先,即如中风或中暑,乃至泻利滞下、胎前产后、疗肿痈疽、痘疮痧疹惊疳,无不如此。

2.答:缪希雍在伤寒、温疫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实和发展了《伤寒论》。缪氏提出“伤寒时地议”,强调治伤寒要区别时代不同,要注意发病地点,“南北地殊”,气候迥异,因此,仲景之意可师,“其药则有时而可改”。出于这一指导思想,他在论治外感热病方面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新的创见。缪氏认为,伤寒温疫“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因“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人,必从口鼻,故兼阳明证者独多”。因此,其对伤寒六经论证重视热化,论治善用清润。特别是伤寒温疫之邪,必从口鼻而人的创见,对明清时代温疫、温病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六、问答题

1.答:缪希雍治疗伤寒太阳病,主用羌活汤。解表之法一宗仲景,但用药避开麻桂,配伍葛根以顾及阳明。正阳阳明是胃家实,但治宜急解其表,用大剂竹叶石膏汤或葛根汤。若表罢后,邪结腑实,宜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下之,而慎用大承气汤,免伤胃气,是治阳明而重视经证者。少阳之治,一本仲景。但对三阳合病,药用百合、麦冬、白芍,又别出于白虎汤之外。可见,缪氏治疗三阳病的特点是,突出了“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的主张。在用药上,善用清润,慎于汗下。这些特点是根据江南地理气候情况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2.答:缪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在于发展了前人之说而能够区别阴阳,一方面益火燠土以温脾阳,而更重要的是制肝实脾以补脾阴。这是他针对南方之人易伤脾阴提出的治脾新观点,是其独到之处。如调理胃气,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解、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随宜配伍,注重甘润清灵。补脾阴,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为臣,甘草、车前为使,主用酸甘柔润。缪氏论治脾胃的思想和用药经验,对叶天士等人影响很大。叶氏的胃阴说、甘寒养胃说等,即渊源于此。

3.答:缪希雍治吐血的具体用药,是重用白芍药、炙甘草柔肝缓急,制其刚燥,亦使肝能藏血。再用批把叶、麦冬、薄荷叶、橘红、贝母等清润肺燥,使肺气肃降,并能制肝。再用薏苡仁、怀山药养脾,脾气旺则统血有权。再用韭菜、降香、苏子下气,气降而火降,气顺而血宁。同时这些药物,尚有祛瘀生新的作用。至于青篙、鳖甲、银柴胡、丹皮、地骨皮,能补阴清热,酸枣仁、白茯神能养心宁神,山茱萸肉、枸杞子能补肾补精等等,均可随宜配伍,以上药物体现了缪氏治吐血的降气、行血、补肝三大法则,乃标本兼顾之举,对虚中夹实之吐血证颇为相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 A.孙一奎 B.张景岳 C.李中梓 D.赵献可 E.薛己

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 A.心B.肾C.肝D.命门E.脾

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 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

(二)B型题

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 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 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C.“阳常有余,阴本不足” D.“阳非有余,阴非不足” E.“阳常有余,阴非不足” 3.朱丹溪提出() 4.张介宾提出() (三)X型题

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 A.《类经》 B.《类经图翼》 C.《类经附翼》 D.《景岳全书》 E.《质疑录》

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A.阴阳一体思想

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 C.阴阳的常与变

D.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3.在五行之中,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 A.木B.火C.土 D.金E.水

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 A.“阴阳之辨” B.“形气之辨” C.“寒热之辨” D.“水火之辨” E.“命门之辨”

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 A.真阴之象 B.真阴之用 C.真阴之病 D.真阴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