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与丕介精神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6:42: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武 训 办 学

武 训 办 学

----张绍华(张丕介之女)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训在馆陶县杨二庄创办了第二所义学,取名杨二

庄武训小学。学校建好之后,武训急切地想找到一位好老师前来执教,这样既对招生有利,又不至于误人子弟。由于他平时行乞的范围很广,对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内的知名人士都了如指掌,哪里有个好老师他是早就打听到的。当时他一心要请我爷爷到他的学校执教,那时我爷爷大约二十几岁。

1924年,在杨二庄的武训义学因遭匪患,学校被毁。身为武训义学教师的爷爷,此时已是县教育会长,为了不使武训义学停办,不使武训精神失传,他决定把“义学”迁至他的家乡——艾寨。这时武训先生已去世多年,县里又不给拨款,没有建校资金,没有校舍,他就动员我们张家的老族长及其他族人,把张家的祖宗祠堂腾了出来,以作校舍之用。原来的“武训小学”从此变成了“武训完全小学”。他聘请我们村的张善守为校长,自己为校查,并仍亲任国文教师。1928年,他又动员艾寨村民捐献大洋400块,地200多亩,作为学田,并将原祠堂附近的“娘娘庙”和“关帝庙”拆除,扩充了校舍。这些工作每进展一步,都要耗费他许多的口舌、精力和时间。不要说是在当时,就是今天,要做成这些事都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这次校舍的扩充,仍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孩子上学的需要,1934年,他又动员馆陶县各机关募捐大洋1000余块,于艾寨村西购买闲宅一处,地7亩多,建瓦房13间,“武训完全小学”又从我们张家祠堂迁到了村西,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爷爷为武训义学的创办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945年卫东县抗日政府所办抗日游击高小迁入艾寨原武训小学,卫东县撤销后,该学校隶属馆陶县,解放后又隶属临清县,更名为八岔路乡艾寨中心小学。

2

1995年,随着我父亲的遗产捐献给家乡兴办教育事业,这所学校又更名为今天的临清市张丕介中学和艾寨丕介小学,招收整个八岔路乡的学子。

这第二所武训义学到底培养了多少学生,我不能说出准确的数字,但是,我知道的就有潘连生(后来也成了我婆婆家的女婿)、潘连奎(我在柳林师范学习时的体育老师)、张丕介(我父亲)、张丕厘、张丕桂(我九姑)、张丕芹(我六姑)、张绍东(我丈夫初中时的老师,我的媒人)、张绍华、张善保、张善仿、张庆荣、李宪森、刘墨卿、黄树台、赵守国(白桦)、赵汝芹、于建阁,等等。这是从1890年至1937年间,武训义学培养出的众多人才中的一部分。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或大学教授,有的成了管理一方的校长、院长、局长、厅长、司令,还有的做了县长、市长、秘书长等等。他们都把自己从武训义学学到的文化,和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我爷爷也实现了他追随武训,教化后人的心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