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1:12: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幼儿园课程》 课程提纲
教材《幼儿园课程概论》(附录) 王春燕
一、常用术语(24个)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内容,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音乐等。
3.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所有体系的完整性。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综合课程并不以牺牲学科体系为代价。
5.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6.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7.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景中
1
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是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9.幼儿园课程内容: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10.课程组织: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1.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支架教学: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 就是通过教师的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的过程。
13.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教育意图不直接通过教师,尤其是不直接通过教师的语言而借助于教学环境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幼儿,是间接教学的最大特点。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发现学习为主。
14.直接教学: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教师直接、 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学习。
2
15.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它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 16.相对评价:在某一类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 将该类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基准所具备的特征及其程度。
17.园本课程:园本是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 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18.幼儿园课程评价: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19.区域活动: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20.五指活动课程: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编。课程的内容由五方面组成,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它在幼儿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课程内容包括健康活动、社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