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优课】高考二轮:9.3《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44: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1 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1)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地表或近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2)侵蚀作用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水 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风 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冰川 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作用结果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形成岩石碎

块和砂粒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波浪 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外力因素 流 水 续表

堆积原因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堆积地貌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外力因素 堆积原因 堆积地貌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风 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 浪 冰 川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时期(或部位) 初期(上游) 侵蚀 地貌 发育期(中游) 成熟期(下游) 山口 作用过程 溯源侵蚀、下蚀 下蚀、侧蚀 侧蚀 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后连接而形成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地貌 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河流中下游 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 河口 注意点 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不同的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而风力作用是指由风而引起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外力作用。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不是纯外力作用形成的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3.河流堆积地貌并非只出现在河流的下游

虽然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但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4.在弯曲河道,地转偏向力并不是河岸侵蚀的主要动力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地转偏向力常常为河流侵蚀的主要动力;在弯曲的河道,受离心力作用,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沙 滩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2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地貌类型 “V”型谷 有明显的凹凸岸,连续弯曲 槽形谷地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 C.③④ 答案 B

解析 四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 2.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有( ) A.①② C.③④ 答案 A

解析 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延伸、填海造陆,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风力携带的沙尘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3~4题。

B.②③ D.①④ B.②④ D.②③

3.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适于港口建设 B.②处适于村落建设

C.该河段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①②③④四处中②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①处堆积,②处侵蚀,所以①处适于村落建设,②处适于港口建设;该河段流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最有可能位于河流中下游。

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剖面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