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梯形的认识》(优质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4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梯形的认识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标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部分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梯形。这部分要求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是:认识;学习内容是:梯形;前提条件是:通过观察、操作。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六课时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与垂直,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这节课是在这部分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

在整个小学阶段梯形是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部分知识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

本课也是在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特征、制作模型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三、学情分析:

优势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

劣势分析:学生虽然对梯形有着一定的感知,但是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课上我将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

动。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并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来分散教学难点。 五、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六、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教材意图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重叠图形,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巩固认知,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一)、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重叠,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电脑操作,初步感知重合部分的样子,通过已有图形的知识,使学生发现重合部分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梯形的认识。(5分)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梯形的腰。这样有层次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10分)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

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10分)

四)、巩固认知,拓展新知

这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灵活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使之真正掌握今天所学的新知。(12分)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这个环节老师利用互动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3分) 七、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