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2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研究

作者:付云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6期

摘 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举办10届,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针对技能大赛赛项数据中存在的缺漏,规范性地整理出10届技能大赛的赛项数据。并且按照中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分类方法,重新划分历年的赛项数据。在此基础上,从赛项数量、专业覆盖面和涉及的产业分布等方面,对10届技能大赛的赛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呈现技能大赛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数据;专业分类;产业分布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6-0039-05

到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已举办了10届。笔者对技能大赛10届赛项数据进行了资料的再收集和整理,以期为技能大赛的其他研究提供基本的数据基础。

一、赛项数据整理和分类的依据 (一)赛项数据整理的依据

为让后续的研究建立在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依据以下几方面对赛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以2008-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知”[1]为基础,提取出其中的“赛项安排”作为第一数据源。但在整理数据时发现,个别年份最终举办赛项的数据和技能大赛通知中“赛项安排”(第一数据源)中的数据有出入。仅依靠大赛通知来统计赛项数据,才造成一些有关技能大赛的文章中数据各异的情形。由此,为确保历年数据的准确性,还需要发掘出第二个数据源来进行比照并得出实际数据。

以2008-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为基础,提取获奖名单中的“赛项名称”作为第二数据源。通过和第一数据源进行对比,补充了技能大赛通知中未列举、但却实际开展且在获奖名单中出现的赛项,以确定当年最终举办的赛项数量。这主要体现在2010和2012年的技能大赛中。尤其体现在2012年的高职赛项中,在教育部的国赛总结中认为高职总赛项是当年通知中的96个,而经过2个数据源的对比得出2012年高职总赛项实际为104个。又如,在2013-2017年的5年间,都设置了中高职均可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不同年表演赛的名称有所不同),且单列了获奖名单。自2014年开始的赛项安排中未将表演赛纳入赛项总数的统计中。为了保持数据统计规则的前后一致性,由此将2013年“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族地区技艺”表演赛的2个赛项不纳入赛项总数中,由此2013年的总赛项为98个,这和官方统计为100个赛项的差距在于此。

由此,在本文所呈现的图表中,个别年份的赛项数量和当年官方通知中的版本有出入。大赛通知中的赛项相当于计划,大赛获奖名单中呈现的赛项相当于结果。当计划和结果有出入时,应以结果为依据。在此逻辑下,利用这两个数据源进行比照而统计出的数据才是符合实际的数据。

(二)有关赛项分类的说明 1. 赛项分类的必要性

技能大赛举办的10年,赛项由一开始以具体专业进行分类,逐渐调整到以专业目录来进行分类,赛项分类标准的不一致尤其体现在中职赛项中。2008-2010年,中职赛项大多以具体专业来进行分类,在专业类别上多是以专业名称直接命名;自2011年起,在个别中职赛项中尝试以专业类进行划分,如2008年开办的常设赛项“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一开始归属于“数控技术”(即数控技术专业),2011年改为“现代制造技术类”,2013年改为“加工制造类”并沿用至今,这体现出赛项分类从具体专业到专业类的一个调整过程。自2012年开始,在中职赛项中也正式采用按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类来进行划分的方法。

对于高职赛项而言,一开始就是以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作为分类依据。即便如此,一些赛项前后的分类标准也并非完全一致。一方面是由于高职专业目录的调整,2004版和2015版高职专业目录之间差异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赛项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归属于不同的专业大类。

这10年间,由于赛项分类标准的前后不一致,导致了专业分类的数据无法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比较。2008年的10类和2017年的15类赛项并非同一概念,因为2017年赛项的专业分类是以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来进行划分的,而2008年赛项是以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当年数据显示有10个专业大类,更多是指10个具体专业而非当前的专业大类,所以按不同标准统计的数据无法在同一个层面进行比较。当把这10年赛项专业分类的原始数据放入同一个表中时会带来前后概念不一致的偏差。因概念不同、划分标准不同而无法进行比较的数据,若要进行比较,则首先应对数据进行转换,转换到同一个概念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由此,笔者按照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的划分对2008年的10个专业大类进行再分类,它们被重新归入6类中。经转换后2008年的6个专业大类和2017年的15个专业大类才具有可比性。 2. 赛项分类的依据

为更好呈现这十年技能大赛赛项数据的变化,也为了研究的规范性,这里采取将历年赛项按照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大类进行重新划分,让这十年的数据可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并将中高职的专业目录放在同一框架下。据此,对历年赛项进行重新分类的方法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知”中的赛项分类为基础。2017年设置的赛项是以中高职最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为基础进行划分的。作为以产业划分专业门类的中高职教育,高职专业目录采取三级分类法,中职专业目录采取二级分类法,中职的“专业类”对应着高职的“专业大类”。在此基础上对中高职的专业大类进行详细对比,不仅关注二者的名称是否类似,而且更为关注专业大类下专业的衔接性。通过对比发现,修订后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从专业大类的顺序到名称上的衔接更加通畅,以此整理出中职专业类和高职专业大类的对接表[2]。由此可见,中高职专业目录放在同一框架下是切实可行的,这为整合中高职赛项的数据提供了基础。 对于在2017年未举办的个别赛项,则参照2016年以前的分类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规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职的赛项分类较为清晰,变化较小;而高职赛项分类存在变动的几率比较大,给数据的分类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还是主要保留2017年的赛项分类。对个别专业大类发生变化的,主要以2017年的划分进行调整。如中职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由“轻纺食品类”(2013年-2016年)调整为“文化艺术类”(2017年);高职的“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由“土建大类”(2012年、2015年)调整为“装备制造大类”(2017年)。

依据以上两点,将历年赛项的“专业分类”划分到专业目录的相应专业大类中。在研究中以高职的专业大类为基础,融入中职专业类的方式来进行赛项专业分类的统计。换言之,在不区分中高职赛项只统计专业分类的情况下,将以高职的专业大类为基础,将中职对应专业类的数据并入其中。

二、赛项数据的多角度分析 (一)赛项数量趋于平稳

这10年技能大赛的赛项总量为733个,中职409个、高职324个。除了2012年赛项数激增造成较大波动以外,其余年份的赛项数量都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自2012年开始正式设立分赛区,2012年10个分赛区的设立,为赛项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基础。2012-2017年是赛项总量较多的平缓波动期,赛项总量保持在90个左右。在2017年的85个赛项中,包括81个常设、轮办赛项和4个试行的行业特色赛项。行业特色赛项也将有一个渐进的增长过程,不会带来赛项总量的成倍增加。

注:此统计表中的“专业分类”并非中高职专业大类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中高职专业大类对接表只统计不同的专业大类,对中高职同属一类的不再累加。如:2008年中职赛项的6个专业类中包含“加工制造类”,这和2008年高职赛项的“装备制造大类”同属一类,由此2008年的赛项总专业分类为6个,而非中高职赛项分类数的简单相加。本统计表中专业分类均是据此原则进行合计的,分类依据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高职赛项实现“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