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3 21:58: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7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研究组46例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时间指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95.65%高于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缓解、CPR恢复时间指标分别为(3.63±1.98)d、(5.61±2.83)d均低于对照组(7.32±2.83)d、(8.56±3.83)d,比较差异均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急性肠梗阻;疗效 畸形肠梗阻为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别,即为小肠梗阻以及大肠梗阻,其中粘连性肠梗阻较为常见;临床多表现为呕吐、腹痛等症状[1]。伴随着,胃肠减压技术的革新,现对于此类疾病常使用保守治疗方法,并取得较好效果,但病情严重的患者仍需使用手术予以治疗,从而避免再次粘连的发生[2]。本研

究探讨了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7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所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男女比例14:16,年龄29~68岁,平均(42.12±7.20)岁,其中小肠梗阻11例、大肠梗阻19例;研究组46例患者,男女比例24:22,年龄28~68岁,平均(42.02±6.89)岁,其中小肠梗阻23例、大肠梗阻23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前先在胃管涂抹润滑剂,再对鼻孔进行清洁,完成后再缓慢将胃管经鼻孔放置于胃部,当行至咽喉时,要求患者做出吞咽动作。保证置管深度在45~55cm范围;使用注射器进行抽吸,吸出胃液代表插管成功,否则需再次插管;置入后定时调整胃管深度,维持胃液抽吸操作,直至吸尽。研究组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选用日本生产的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套装,于术前先将导丝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前端,取平卧位,经X机引导,通过患者鼻腔将导管插入,

直至放入胃部,调整导管方向,促使其进入幽门,再保持前进状态,穿越十二指肠屈氏韧带20~30cm处,即可拔除导丝。随后于导管内气囊中注入20ml灭菌型蒸馏水,使用造影证实导管处于空肠中,而后将导管固定于鼻翼周围,定期性对导管进行冲洗,并依据影像结果改变导管长度。

1.3疗效判断与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其中显效:患者排便、腹胀等情况完全恢复,且腹痛减少>90%;有效:患者排便、腹胀等情况显著改善,腹痛减少50%~90%;无效:上述情况均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3]。时间指标:症状缓解时间、CPR恢复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95.65%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时间指标对比 研究组症状缓解、CPR恢复时间指标分别为(3.63±1.98)d、(5.61±2.8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