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7:09: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其”作定语时,也可以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如:

(53)读其书未毕。(《史记〃孙膑列传》) .

(54)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时“其”可以作主谓短语或分句中的主语,相当于“他”。例如:

(5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57)百姓多闻其贤,未闻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

(58)郑人惧于邲之役,而欲求媚于晋,其必许之。(《左传〃成公二年》) .(59)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 “其”表示人称时,既可以表示第三人称,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例如:

(60)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好其实。”(《史记〃孙子列传》)(我) ..

(61)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赵策》)(你) .“其”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独立句子的主语,因此“其”在上古汉语里只是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某些性质,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它是一个指示代词。汉代以后,“其”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魏晋以后有取代“之”的趋势,即能够作宾语和兼语。例如:

(62)可率勉之,令其为善。(《论衡〃率性篇》) .

(63)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

南北朝时期,“其”能作定语、主语、宾语、兼语,已基本具备了第三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直到这时,“其”才可以算作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下面我们仅以《颜氏家训》为例,便可见一斑。

(64)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颜氏家训·教子》)(定语)

(65)其于戒行,自当有犯。(《颜氏家训·归心》)(主语) .(66)劝其立名,则获其实。(《颜氏家训·名实》)(兼语) .(67)有识旁观,代其入地。(颜氏家训·勉学))(宾语) .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以后出现了“伊”和“渠”等第三人称代词。据统计,《世说新语》中用“伊”15次,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定语、兼语等各种位置;“渠”在魏晋时期还少见,到唐初才比较流行。例如:

(68)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

(69)虽与府吏约,渠会永无缘。(《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 .

31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现代汉语里是第三人称代词,而在上古汉语里则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例如:

(70)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71)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

(7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

汉末到南北朝时期,“他”由“别的”演化出“别人”的意思,成为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重要阶段。如《后汉书·方术传》:“还他马,赦汝罪。”《晋书·张天锡传》:“他自姓刁,那得韩卢后耶?”初唐“他”开始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盛唐以后才正式确立起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然而也只是出现在接近口语的诗词和其他作品中,文言文中却很少使用。如《霍小玉传》:“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目莲变文》:“虽则日夜思忆,无力救他。”《错斩崔宁》:“他因不忍见你分离,待得你明日出了门才来。”

(四)人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

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是同形的,即一个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去辨别。例如:

(73)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74)彼实构吾二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75)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

(76)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战国策〃赵策》) .(77)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史记〃张仪列传》) ......

例(73)和(77)中的“吾”表单数,例(74)中的“吾”表复数;例(75)中的“我”表复数,例(77)中的“我”表单数。这是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同形,至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朕”、“卬”、“台”等,一般只用于单数形式。

例(73)中的“汝”表复数,例(77)中的“若”、“而”表单数。这是第二人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同形。

例(75)中的“彼”和“之”表复数,例(76)中的“之”表单数。这是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同形。

战国以后,表示复数时可以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等”、“辈”等。例如:

(78)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7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80)吾属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

32

(8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82)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搜神记〃李寄》) ..(8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84)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

值得注意的是,“侪、属、曹、等、辈”等,虽然能放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然而它们同现代汉语中表示复数的词尾“们”存在着性质和含义上的差异:“侪、属、曹、等、辈”等是名词,而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它们是“同辈”、“同类人”的意思,因此“吾侪、若属、吾属、汝曹、尔曹、公等、汝辈、吾辈”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这些人”或“你们这些人”;它们的使用范围也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说来,“侪”只用于第一人称;“属”、“曹”可用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辈”、“等”则可适用于三种人称。

“们”作复数词尾,直到宋代才出现,并且有“懑”(满)、“瞒”、“门”(们)等多种写法。宋元时代北方系方言用“每”,南方系方言用“们”;明初多用“每”,明朝中叶以后用“们”逐渐多起来;清代用“们”。

(五)谦称

古人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有时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改用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以表示自谦和礼貌。这就叫谦称。

用来表示谦称的词语并不是代词,它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谦称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在意义人达上可以代表第一人称代词。谦称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如下三种:

第一,自称以名来表示谦称。古人有名有字。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虽然古人有名有字,然而在社会交际中由于尊卑等级森严,因此称名或称字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说来,卑自称时应称名,上对下、尊对卑时也往往自称名,以表示自谦。例如:

(85)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8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

例(85)“回”即颜回,字子渊。这是颜渊与孔子对话时自称名(即卑自称)。例(86)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孔子与子路对话时自称名(即上对下、尊对卑)。

第二,自称以低微的身分来表示谦称。如“臣”、“妾”、“仆”、“奴”、等,其本义都是指“奴隶”,古人常用来自称。例如:

(87)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

(88)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33

(89)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90)异方歌乐,不解奴愁。(《敦煌变文集》) .

第三,自称以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表示谦称。如“寡人”、“不谷”、“孤”、“愚”、“鄙人”、“小人”、“小子”、“贱”、“不佞”、“不才”、“不肖”、“婢子”、“奴家”等等。例如:

(91)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

(9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9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4)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9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96)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

《老子》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例(91),“不谷”是“不善”的意思。这是齐桓公对楚国大夫屈完自称不谷。例(92),“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这是郑文公对其臣下烛之武自称寡人。例(93),“孤”是秦穆公自称孤。

(六)尊称

古人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有时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改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以表示对人的尊敬。这就叫尊称。

同谦称一样,用来表示尊称的词语并不是代词,它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尊称也是一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在意义人达上可以代表第二人称代词。尊称的表示方法大致有如下三种:

第一,称人之字或称人之号、称人之地望(出生地或住地)、称人之官爵、称人之谥号来表示尊称。例如:

(97)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98)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

(99)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古人有名有字,然而在社会交际中不能随便称人之名。一般说来,下对上,卑对尊时只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平辈之间也只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例(97)中的“仲尼”,这是孟子提及孔子时称孔子之字。其实称字还不是对尊长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在其姓氏之下加“子”,如称孔丘为孔子,称孟轲为孟子等;有时还在姓氏之前再加一个“子”字,如“子墨子”;有时甚至连姓氏也不称,而只称“子”,如《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话时,只说“子曰”。

例(98),任安,字少卿。这是平辈之间交往时称人之字。但是在尊长面前时,对平辈则称其名。如《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夏。这是子

34

贡在孔子面前说到其他弟子时称其名。

例(99),刘备曾作豫州牧,故以其官衔来称呼刘备。

古人除有名和字之外,还有别号(即别字)。别号往往是自己取的,通常是两个字,如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别号也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人们往往称人之别号来表示对人的尊敬,如称陆游为陆放翁,称辛弃疾为辛稼轩。

称人之地望(出生地或住地)来表示尊称。杜甫客居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人们称之为杜少陵;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们称之为王临川;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并不是昌黎人。

称人之官爵来表示尊称。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于是人们称之为阮步兵;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于是人们称之为杜工部。

称人之谥号来表示尊称。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或谥号。除了朝廷加谥之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们所加的谥号。私谥始于东汉,盛于宋代。如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其为靖节先生;黄庭坚死后,其门人谥其为文节先生。

第二,用“陛下”、“殿下”、“阁下”、“执事”、“足下”、“左右”等词语,通过“因卑以达尊”的方式来表示尊称。例如:

(100)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101)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102)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刘因《上宰相表》) ..

(103)寡君勾贱乏无所使,使其下臣仲,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国语〃越...语上》)

(10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105)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史记〃陈涉世家》) ....(106)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汉书〃司马迁传》) ..

第三,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词语称人来表示尊称。如:“君”、“公”、“卿”、“王”、“大王”、“夫子”、“丈人”、“大人”、“先生”等。例如:

(107)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

(108)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109)君何以知燕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