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20:29: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10)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112)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

(113)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分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两类。 (一)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主要有“是”、“此”、“斯”、“兹”、“之”、“然”、“尔”等,相当于“这、这个、这样、这里、这种”等,翻译时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是”和“此”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谓语。例如:

(1)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主语) .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宾语) .(3)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定语) .(4)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势》)(谓语) .(5)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主语) .

(6)余姑翦灭此而后朝食。(《左传〃成公二年》)(宾语)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定语) .(8)可为流涕者此也。(《汉书〃贾谊传》)(谓语) .“斯”和“兹”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9)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主语) .(10)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宾语) .(11)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定语) ..

(12)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班固《封燕然山铭》)(主语) .(13)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史记〃甘茂列传》)(宾语) .(14)惟兹佩之可贵兮。(《楚辞〃离骚》)(定语) .“之”一般作定语和宾语,“然”和“尔”经常作谓语。例如:

(15)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定语) .

(16)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宾语) .

36

(1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谓语) .(1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谓语) .

在先秦作品中,某些近指代词具有一定的时代或作品的风格,譬如《左传》和《国语》中用“兹”而不用“斯”;《论语》中用“斯”而不用“此”。

(二)远指代词

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夫”、“其”等,相当于“那、那个、那样”等。 “彼”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19)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主语) .(20)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宾语) .(2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定语) . “夫”和“其”一般只作定语。例如:

(22)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23)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 .

三、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代人、代事物和代处等三类。三类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交叉的情况。

(一)代人

代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和“孰”。 “谁”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谓语。例如: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主语) .(2)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宾语) .(3)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定语) .(4)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谓语) .“孰”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5)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主语) .

(6)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宾语) .(7)孰王而可叛也?(《吕氏春秋〃行论》)(定语) .“孰”还可以代事物,“谁”偶尔也代事物。例如:

37

(8)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9)画孰最难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 .

“孰”还常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或选择,既可代人,也可代事物。可译为“哪个”。例如:

(11)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12)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二)代事物

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曷”、“胡”、“奚”等。相当于“什么”,作状语时相当于“为什么”。

“何”一般作宾语,有时作定语、谓语、状语和主语。例如:

(13)客何好? (《战国策〃齐策》)(宾语) .

(14)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定语) .(15)地震者何?地动也。(《公羊传〃文公九年》)(谓语) .(16)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状语) .

(17)公曰:“何贵何贱?”……故对曰:“踊贵屦贱。”(《左传〃昭公三年》)(主语) ..“曷”、“胡”、“奚”一般作宾语,有时作定语和状语。例如:

(18)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列传》)(宾语) .(19)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定语) .

(2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王风〃君子于役》)(状语) .(21)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宾语) .(22)其得意若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汉书〃王褒传》)(定语) .(23)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魏风〃伐檀》)(状语) .

(24)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语)

(25)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宾语) .(26)将奚方以救二子? (《列子〃杨朱》)(定语) .(27)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状语) .(三)代处所

代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奚”、“胡”、“焉”、“安”、“恶”等。相当于“哪里”。一般

38

作宾语和状语,有时作定语。例如,

(28)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宾语) .

(29)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定语) .(30)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宾语) .(3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宾语) .(32)且焉臵土石?(《列子〃汤问》)(状语) .(33)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宾语) ..

四、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又叫“不定代词”、“无指代词”,它所指代的是不确定的对象。常见的无定代词有“或”和“莫”。其中“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现代汉语没有跟它相当的代词。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肯定性无定代词“或”在句子中只作主语,通常用来指代人,有时也指代事物或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有的”。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2)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水经注〃江水》) .(3)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汉书〃宣帝纪》) .

无定代词所指代的虽然是不确定的对象,然而无定代词前面又常常有一个先行词(即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一个范围,然后用“或”指代其中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有些(个)”。例如:

(4)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

(5)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6)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水经注〃江水》) .

有时候,还可以连用几个“或”,分别指代整体中的不同部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有些”。例如: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

(8)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史记〃项羽本..纪》)

39

(9)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记》) ..

值得注意的是,“或”除了作无定代词之外,还可以作副词和连词。作副词时,“或”表示不定语气或不定时间,在句子里作状语。相当于“大概、或许、有时、间或”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和“或”在句子中的用法,来仔细辨别“或”究竟是无定代词还是副词或连词。例如:

(10)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 .

(11)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史记〃扁鹊苍公列传》) ..(1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作连词时,“或”一般表示选择,有时也可以表示假设。例如:

(13)或以人梦,或下谕巫祝。(干宝《搜神记〃李寄》) .

(14)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子中只作主语,通常用来指代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人”、“没有谁”;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没有什么东西(事情);也可以指代处所,相当于“没有什么地方”。例如:

(15)莫余毒也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

(17)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

同无定代词“或”一样,“莫”前面有时也有一个先行词(即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一个范围,然后用“莫”指代其中的人或事物,以及处所。例如:

(18)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

(1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战国...策〃齐策》)

(20)之人也,物莫之伤。(《庄子〃逍遥游》) .

(21)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盐铁论〃非鞅》) .

值得注意的是,“莫”除了作无定代词之外,还常作否定副词,充当状语,意思是“不、不要”。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和“莫”在句子中的用法,来仔细辨别“莫”究竟是无定代词还是否定副词。例如:

(22)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 ..

(23)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40